马二琴
摘要: 名医 马二琴 - ,生平,事迹,学术,观点,成就,民国,中医,中泉,天医,
万泉河畔忆琴音
——略记一代名医马二琴先生的怡情雅志
□ 魏占坤 辽宁中医药大学

一代名医马二琴先生

马二琴先生处方手记

马二琴先生创制的灯谜
旧时的沈阳城东南,有一带水域,泊中泉孔遍布,四时涌流,得名“万泉河”。两岸林石相衬,景致如画,俗称“小河沿”。民国初年,此处亭台水榭林立,书馆茶社众多,为名人雅士集会之处。茶社之中,有位品茶听书的公子,温文尔雅,倜傥超群,这便是当时名闻东北,至今遗韵尚存的一代名医——马二琴先生。
中医“教授”第一人
马二琴(1892~1969)先生,原名英麟,字浴书,因家藏两张古琴,故自号“二琴”。先生祖籍山东淄川,清光绪十八年生于奉天,幼年曾入奉天著名儒医刘景素(号冕堂)先生私塾习儒,后从名医张子乡老先生学医。天资聪颖,学思勤奋,年过弱冠,即悬壶于奉天大南关之广生堂。品端术正,平易近人,不久便名声鹊起,享誉沈水。
1924年,马二琴先生任奉天市医士公会编辑部长时,创办了《奉天医学杂志》,为东北医学刊物之先驱。伪满时期,日伪政府蓄意取消中医,于1940年,逼请马二琴到长春萃华医院与日医博士较量高下,先生技压群寇,从而保存了东北的中医。日人遂筹办“东方医学研究所”,并委马先生主其事。1942年,先生返奉行医。1945年任奉天省汉医会会长。1954年被中国医科大学聘为副教授,为全国首先获得“教授”职衔的中医。
马先生不仅德术双馨,而且才华横溢。他工诗、善书,精音律、通训诂,志趣高雅,涉猎广泛,略举一二,以窥管豹!
二琴山馆
马先生寓居奉天大南关附近的一所宽敞宅院,自名“瘦吟山馆”,并以“瘦吟馆主”为笔名。在广生堂坐诊十年之后,先生便于寓所外院自设诊所,名曰“春雨堂”。门前自拟一联:“十年读书,十年临证;存心济世,存心对天”。门上匾额为著名书法家李西所题四字:“杏林春雨”。院内古树遮天,绿荫覆地;鱼缸萝架,幽雅清静。房后叠石为山,周围被草成茵。堂上字画盈壁,藏书满架;古玩罗列,陈设讲究。先生常穿串绸长衫,并于胸侧纽襻上悬挂一枚珍稀的“五莽钱”。
先生不嗜烟酒,饮食简单。每日上午门诊,下午出诊,晚间以文会友,品茗听曲,吟诗联句,疏散疲劳。闲暇之时,或出游访友,或庭后舞剑,或窗前抚琴。
马先生擅弹古琴,原有一琴,名为“澄彻天”。后又得一琴,名为“一天秋”,经鉴定,系明朝严嵩之子严世蕃的故物,珍爱非常,遂自号“二琴”,并改室名为“二琴山馆”。每当兴至,先生便端坐于桌前,静弹《平沙落雁》等古曲,炉香袅袅,古韵悠悠,怡然而自得。
曲艺行家
马先生热心曲艺事业,是著名的曲艺评论家。先生早年在小河沿书场结识了当时著名的奉天大鼓书艺人刘问霞,因同情其身世,欣赏其艺术,便耐心指教她如何咬真尖团字,分清平仄音,为她讲解唱词的含义及感情色彩,并且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评论其书艺的文章,有时还亲自为其写段子,《银针泪》便出自马二琴之手。在马先生的悉心帮助下,刘问霞的演唱才得以字正腔圆,蛮声艺坛,终获“奉调大王”的美誉。
1924年,京韵大鼓三大派之一的张小轩,来奉天公余茶社演出,经刘问霞引见,结识了马二琴。张小轩唱了一段儿《华容道》后,请马先生指点。先生听其唱词中有“想当初,赤壁鏖战……”一句,便说:赤壁鏖战与华容道仅一天之隔,用“想当初”不太合适,不如改成“都只为……”。张小轩听后十分赞同,为表示感谢,还在城内聚宾楼饭店请马先生吃了饭,并请先生帮助改段子,马先生慨然应允,给他改出两个段子,后来张小轩一直按照马先生的改本演唱,效果很好。
1944年,刘问霞被日寇以“反日”为名强行……
[阅读全文]转自:古医密码
原文地址:https://www.guyimima.com/Contents/MingYi/maerqi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