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

摘要:《老年百病防治》,肝阳上亢,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资料,饮食,四肢,中医,脾虚,营养,脾胃,血液,下肢,牛奶,精神,失调,情绪,神经,疾病,中医,医学,全文,在线阅读,电子书 。

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其以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弹性减退、管腔缩小为特征。常见的动脉硬化有小动脉硬化,动脉中层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三种。小动脉硬化是小型动脉发生弥漫性和增生性病变,多见于高血压病人;动脉中层硬化主要影响中型动脉,常见于四肢动脉,尤其是下肢动脉,引起管壁中层变质和钙化,多不产生明显症状,其临床意义不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膜的逐渐退化和钙化,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而最重要的类型,所以人们往往把动脉粥样硬化称为动脉硬化。据统计,在中老年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几乎已占首位,危害甚大,因此必须引起重视。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本病是多因素的疾病,即为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其主要因素是:

1.年龄。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这可能是由于年龄逐渐增长,动脉的内膜增厚,使中层缺血,氧气通过内膜时受到阻碍,影响动脉壁的代谢活动,妨碍胆固醇由内膜排出而在内膜堆积,促使形成动脉硬化的病变。

2.饮食。长期营养过剩,特别是摄入热量过高,并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饮食,如奶油、奶酪、牛奶、肥肉等,会导致血液胆固醇与甘油三脂的增高,这已被公认为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

3.高血压。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血压升高可导致动脉内膜的损伤,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中的胆固醇、甘油三脂等因受压力影响更易沉积于动脉壁,加上血管壁张力增高,纤维增生变厚,故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4.吸烟。吸烟可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肌及血管壁的含氧不足,造成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血中脂质侵入动脉壁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另外,吸烟还可以造成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加,纤维蛋白溶解的功能降低,因而容易形成血栓,促进动脉发生粥样硬化。

5.精神因素。调查资料证实,从事体力活动少,脑力活动紧张,经常有紧迫感的工作,较易罹患本病,说明过度的紧张和情绪激动易使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血中胆固醇增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除上述外,动脉粥样硬化,还和性别、糖尿病、肥胖、遗传以及慢性肝病、肾病等也有密切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属中医痰湿,肥胖等范畴,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老年以后,肝肾渐亏,肝阳上亢,木旺克土,脾胃输布功能失调;或年老脾虚,脾失健运,清浊不分,痰湿内生,日久可形成本病。

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待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会发生相应的症状。

一般而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塞及心功能不全等表现;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眩晕,头痛,昏厥等脑缺血症状,进一步发展,可致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特别是近事遗忘,手指颤动,行动不灵,甚至精神变态,行动失常而发生老年性痴呆,此外,脑动脉粥样硬化还可引起有关部位的脑梗塞或脑出血,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呕吐,不能说话,偏盲,意识突然丧失,肢体瘫痪;肾动脉粥样硬化可有夜尿多、顽固性高血压、肾功能衰竭的症状;肠系膜动脉硬化可引起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肠系膜血栓形成还可表现为饱餐后腹痛,便血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下肢发凉,麻木,轻者走路时引起疼痛,休息后消失,严重者可有持续性疼痛,甚至足趾坏死。

1.合理饮食。合理饮食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条件。饮食总热量不可过高,提倡食用低脂肪、低胆固醇、清淡和富有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海带、紫菜、木耳、金针菇、香菇、大蒜、洋葱等食物有利于降低血脂和防治动脉硬化,可经常食用;饮牛奶者,宜去奶油,不必加糖;蛋类原则上每天不超过一个,烹调时避免油炒、油煎,如血清胆固醇过高(血清胆固醇超过250毫克%)者,最好不吃或不要经常吃蛋,并且避免食用肥肉、动物内脏和骨髓、虾皮、鱼子、猪脑等胆固醇含量过高的食物,甘油三脂过高者忌糖及甜食;尽可能以豆油、菜油、麻油、茶油或玉米油作为食用油,少吃猪油、花生油及椰子油等。

2.加强锻炼。适当的体育活动会消耗体内营养能量,降低血液中的脂质,控制体重增加,因此中年以后,尤其是脑力劳动者必须坚持不懈参加体育锻炼。

3.劳逸结合。生活工作要有规律,不要过度紧张和劳累,根据自己的条件去适应周围环境,力求增强对生活的满意感,保持平静而乐观的情绪,保证充分睡眠。

4.戒烟忌嗜酒。偶尔饮酒或少量饮酒是无害的,但不宜大量饮酒。而吸烟则是有害无益,必须坚决戒除。

5.控制体重。肥胖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发病因素,必须注意饮食的合理,减少脂肪及糖类的摄入量,增加体力活动,把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或偏低一些。

6.积极治疗与本病有关的疾病。凡患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肝、肾和内分泌等疾病者,应及时求医治疗,以免继(并)发本病。

1.药物治疗。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有扩张血管的药物,降血脂的药物,抗血小板聚集和粘附的药物及溶血栓的药物,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服药。具体用药可参考本书有关篇章。

2.手术治疗。对狭窄或闭塞者 ……

[阅读全文]

转自:古医密码

原文地址:https://www.guyimima.com/Contents/MuLu/ShuJiNeiRong/laonianbaibuzhi-5-6-0-0

Loading...
赞助商链接
 相关阅读
  • 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其以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弹性减退、管腔缩小为特征。常见的动脉硬化有小动脉硬化,动脉中层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三种。小动脉硬化是小型动脉发生弥漫性和增生性 …… [全文]

    《老年百病防治》

  • 脑动脉硬化症

    脑动脉硬化症,是指大脑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硬化等管壁变性所引起的一种弥漫性脑组织改变和神经功能障碍,从而影响脑功能的一种病症。临床以早期表现为类神经衰弱的症状为主。脑动脉硬化症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男 …… [全文]

    《老年百病防治》

  • 人与动脉同寿

    “人与动脉同寿”,这是十九世纪法国名医卡萨尼斯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人体的动脉在不断硬化阻塞,最后当重要脏器(心脑)梗塞坏死之日,也就到了人的寿终正寝之时。目前世界上的人口每年以2千万的速度死亡,其中 …… [全文]

  • 下肢和上肢动脉闭塞

    下肢动脉逐渐狭窄,首发症状是活动时下肢肌肉疼痛、痉挛及乏力;这称为间歇性跛行,在快速行走或上坡时症状出现更早,程度更重。疼痛的部位最常见是小腿,但也可在脚、大腿、股部或臀部出现,与动脉狭窄的部位有关。 …… [全文]

    《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又称老年性坏疽,多发生在下肢的大中型动脉。本病发病年龄大多在50~70岁之间,男性病人占90%,女性占10%,属祖国医学“脱疽”范畴。 [发病原因] 本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 [全文]

    《老年百病防治》

  • 二、动脉

    (一)大动脉 大动脉(large artery)包括主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和髂总动脉等。大动脉的管壁中有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平滑肌则较少,故又称弹性动脉(elastic …… [全文]

    《组织学与胚胎学》

  •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

    通常所说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有退行性、增生性、非炎症性病变,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弹性丧失、管腔变窄而言。医学上一般将动脉硬化分为三型:即①小动脉硬化,多见于高血压病引起的小型动脉弥漫性、增生性病变; …… [全文]

    冠心病

  •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一种瞬间能引起失明的严重眼病,中医称为“暴盲”。 本病由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主干或其分支阻塞,使其所供应的区域发生急性缺血、缺氧,致使该区营养切断而引起极度的机能障碍,本病发病急, …… [全文]

    《老年百病防治》

  • 第三节 动脉中膜钙化

    动脉中膜钙化(medial calcification)亦称Mбnckeberg中膜硬化,为原因不明的变质性疾病,其特点是动脉中膜发生营养不良性钙化。好发于老年人的下肢大动脉,上肢动脉也可被累及。 …… [全文]

    《病理学》

  • 脑动脉硬化

    脑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种,往往合并有主动脉、冠状动脉、肾动脉及周围动脉的硬化,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脑动脉硬化有小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两种。小动脉硬化是高血压的后果,动脉粥样硬化与脂质代谢 …… [全文]

    《自我调养巧治病》

赞助商链接

古医密码 Guyimima.com © 2019-2024 粤ICP备1812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