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中风寒

摘要:《伤寒直格》,小柴胡汤,大青龙汤,小便不利,口舌生疮,小青龙汤,寒热往来,凉膈散,柴胡汤,连翘饮,大青龙,风寒,伤风,风热,惊风,饮食,自汗,伤寒,阴阳,柴胡,汗多,发热,中医,医学,全文,在线阅读,电子书 。

头项痛、肢疼、手足温,中风也。反无汗、恶寒、脉浮紧者,伤寒也。或头项痛、腰脊强、身拘急、指末微厥、不自汗,为伤寒也。反烦躁而脉缓者,为伤风也。风则伤卫,而寒则伤荣。

万物必以阴求阳、阳求阴,阴阳相应,则为和平。故荣者阴气也,寒加之则伤耳。故又曰寒伤血,血亦阴也。卫阳气也,风亦阳也,故风加之则伤耳。故曰热伤气,气为阳也。经言阴寒主于闭藏,而阳热主于开泄。故寒伤荣,则腠理闭密,拂热内作,燥热而无汗,故脉数浮而紧也;风伤卫,则腠理开泄而自汗也,故脉浮而缓;以邪热泄越,故脉不能实;阳明主于肌肉,故自汗多而脉反迟也。热乃阳中之至阳,故伤热气则大汗自出,病虽为热,脉不能实而虚弱也。然拂热痞闭无汗者故当病也,其汗泄通泰而亦病者,盖泰极则否也。夫人气和而为汗,如天地气和而为雨,过多则涝,久不雨则旱,有无多少贵乎应时,兴衰失常则灾害至矣。万事皆然。

荣卫俱伤,则表里热甚也,宜大青龙汤。

治伤寒表未罢,心下有水气。

表虽未罢,而已有热入于里,怫郁于胃,则饮食水液不能传化宣行,蓄积不散而为此,非里热大实,烦渴引饮过多,停积而为病者。

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水不能浸润宣散,滋润肠胃脏腑,故热而渴,或噎、或喘、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而喘也;水液不能宣行,则湿热盛于肠胃,故或利也。

治伤寒中风,其病半在表、半在里(脉在肌肉不沉不浮),筋脉拘急。

身体疼痛,寒热往来(恶寒为表热,发热为里热)。寒热往来者,邪热半在表、半在里也,进退不已,而言无常也。

或呕、或咳,胸胁痞满硬痛,下之前后,无问日数及汗后余热不解,或无问伤寒、杂病、蒸热作发并两感,可和解者,并宜服之。

(一名连翘饮子)治伤寒表不解,半入于里,下证未全,或复未愈者;或燥热怫结于内,而烦心懊 不得眠者;及无问伤寒、杂病、大人、小儿、脏腑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躁、舌肿、喉痹、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咳唾稠粘、睡卧不安、谵语狂妄、肠胃湿燥、便尿闷结、一切风热壅滞、风眩、疮癣及伤寒阳明胃热发斑、下证未全者;或误服暖药过多,为诸热证,并酒甚热毒,兼小儿 疹、痘疮未出及惊风积热、伤寒不能辨别者;或热甚痘疮已出未快者,或热极黑陷将死者。

小儿疹痘未出,误以热药发汗,致使阳热转甚,则重密出不快,多致黑陷而死。因以世俗多疹不敢服药,以误小儿诸病多矣。亦不知古人所留凉泻之药,通治风、惊、积热、伤寒热病,纵误是疮,亦使热势稍退,而稀少出快,早得痊安也。若用此最为妙也。

阎孝忠集《小儿方论》未达钱氏本意,不明造化之理,反妄言疹病黑陷为寒,及曰凡 疹始终不可服凉泻之药。后人因之反致热甚黑陷而死者不可胜计也。阎公岂不详自所编钱氏方治 疹黑陷用牛李膏及百祥丸,凡寒药下之而多得痊愈者,而不救则必死。然则痘疹为热病岂不明哉。况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于心。及夫 疮黑陷,无不腹满喘喝(嘶声)而小便赤涩不通,岂不是热极乎。况 疹本因热而生,病势转甚也,岂能反为寒者也。

并两感诸证(三阴三阳双传诸证),并宜服之。或伤寒热极将死,阴气衰残则不宜下,下之则阴气暴绝,阳气后竭而死矣。惟宜养阴退阳,以至脉复而有力,而后以三一承气汤微下之。下后未愈者,更以凉膈散调之,虽愈后犹宜少少服之,庶邪热不致再作也。

白虎汤治伤风自汗,桂枝证表未解,半入里,可以和解者。

脉在肌肉而不可下者也。

或中暑自汗脉虚弱者。

热伤气而反自汗大出,故脉不能自实而反虚弱。

或伤寒自汗,脉滑数而实,表里俱热。

脉沉浮皆得有力而数,身热、头痛、烦渴、腹满、小便赤黄也。或三阳合病(言太阳、少阳、阳明合受其为病之热气),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燥、面垢、谵语、遗尿。

如误发汗则谵语益甚,下之则便额上出汗,后必发黄。

或厥逆自汗者,是谓热越(言自汗散越也)。如或里热而脉厥者;或下证未全者;兼和解两感伤寒。此方最解头痛,并止自汗,无问中暑、伤寒、风热杂病,及传染时疫,本非外伤风寒,脉便不浮,而自汗、头痛,欲作汗病者,并宜服之。

无问四时,但随证而用之。他药仿此。

治中暑,并伤寒大发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 ……

[阅读全文]

转自:古医密码

原文地址:https://www.guyimima.com/Contents/MuLu/ShuJiNeiRong/shanghanzhige-6-7-0-0

Loading...
赞助商链接
 相关阅读
  • 伤寒

    伤寒杂病。世分两途。伤寒以攻邪为务。杂病以调养为先。则知工伤寒者。胸中执一汗下和解之法。别无顾虑正气之念矣。杂病家宁不有攻邪之证耶。只缘胶执己见。不能圆通。以致伤寒一切虚证坏证。不敢用补。杂病一切表证 …… [全文]

    《张氏医通》

  • 伤寒

    【总括】伤寒之候有多般,一概推详便觉难;面目俱红时喷涕,气粗身热是伤寒。 【脉法】《难经》曰∶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浮涩而紧为伤寒。 伤寒伤风何以判,寒脉紧涩风浮缓。伤寒恶寒风恶风,伤风自汗寒 …… [全文]

    《幼科折衷》

  • 伤寒

    (仲景一书前辈发明甚详,愚不敢赘,姑举其略) 按仲景《伤寒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烈。此四时正气之序也。惟冬时严寒,去寒就温,不致于伤偶然触冒,名为伤耳。小儿在襁褓中,或长成而禀 …… [全文]

    《活幼心书》

  • 伤寒(附伤风)

    脉:脉阳浮而阴弱,谓之伤风。邪在六经俱弦加之。阳浮,卫中风也;阴弱,荣气弱也。风伤阳,故浮虚也。 脉浮紧而无汗,谓之伤寒。寒伤荣,荣实则卫盈。阳浮紧,邪在上焦,主欲吐也。脉浮、头项痛、腰脊强,病在太 …… [全文]

    《万病回春》

  • 伤寒

    论 《内经》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者,则不免于死矣。盖伤寒之证,非若杂病之易知也。惟汉张仲景深达是理,而为立法之祖,着《伤寒论》一书,载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有三方,以为 …… [全文]

    《医学正传》

  • 伤寒

    【脉】 人迎脉必紧盛.或浮或紧.无汗.太阳尺寸俱浮.阳明尺寸俱长.少阳尺寸俱弦.太阴尺寸俱沉细.少阴尺寸俱沉.厥阴尺寸俱微缓.又浮大.属阳.沉细属阴.伤寒热盛.脉大者生.沉小者死.已汗.沉小者生.浮 …… [全文]

    《脉症治方》

  • 伤寒自汗第一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汗出候∶伤寒者,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使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壮热也。而汗出者,阳虚受邪,邪搏于气,故发热。阴气又虚,邪又乘于阴,阴阳俱虚,不能制其津液, …… [全文]

    《幼幼新书》

  • 伤寒

    伤寒一书,系东汉张仲景先生所着,为历代医家施术之蓝本,因仲景居北方之地,寒气凛冽,其药多用辛甘温热重剂。若在南方,寒不甚严,且去古渐远,人之元气渐薄,故其法可师,而其药则有时可改。非违仲景也,变而通之 …… [全文]

    《顾松园医镜》

  • 伤寒

    脉 伤寒以浮、大、动、数、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其弦、紧,浮、滑、沉、涩六者,为残贼脉,能为诸经作病。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土缓,为四季之正脉;浮、沉、迟数为客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呼 …… [全文]

    《古今医鉴》

  • 伤寒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余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伤寒者,中阴寒杀厉之气也。寒盛于冬,中而疾病者,是为伤寒,其不即病者,至春则名为温病,至夏则名为暑病。然有四时不正之 …… [全文]

    《医经原旨》

赞助商链接

古医密码 Guyimima.com © 2019-2024 粤ICP备1812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