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摘要:《续名医类案》,附子理中汤,病在血分,六君子汤,里急后重,理中丸,炙甘草,四物汤,理中汤,五灵脂,延胡索,吐泻,腹胀,饮食,当归,甘草,白芍,柴胡,苍术,人参,白术,茯苓,中医,医学,全文,在线阅读,电子书 。

周汉卿治永康人腹疾,伛偻行,卿解衣视之,气冲起腹间者二,其大如臂,刺其一砉然鸣,又刺其一亦如之,加以按摩疾遂愈。(《明史》。)

薛立斋治一妇人,小腹胀满,小水不利,或胸乳作痛,或胁肋作胀,或气逆心吻。薛以为肝火而血滞伤脾,用四物、柴胡、青皮、延胡索、木香而愈。

一妇人久患腹痛,去瘀血方止,已而腹大痛,诸药不纳。薛以脾胃之气虚寒,用参、术、炮姜,丸如黍,每日数粒,津咽下,后以二味浓煎,渐呷而愈。

通府赵孟威云∶其妹小腹痛,服附子理中汤,附子服过八十余粒。此乃沉寒痼冷之甚,不多有者。又壬午仲冬,金台一男子患腹痛,误服干姜理中丸,实时口鼻出血,烦躁发狂,入井而死。(二条俱见薛公案。)

龚子才治一妇人,脐腹疼痛,不省人事,只一剂立止。人不知者,云是心气痛,误矣。方用白芍药、五灵脂、木通去皮,三味等分,每服五钱,水醋各半,煎至七分,去渣温服。(此瘕痛也。)

李北川仲夏患腹痛吐泻,两手足扪之则热,按之则冷。(外假热,内真寒之证。)其脉轻诊则浮大,重诊则微细。(外假热,内真寒之脉。)此阴寒之证也,急服附子理中汤,不应,仍服至四剂而愈。

汪石山治大坑方细形瘦,年三十余,忽病腹痛,磊块起落如波浪然,昼轻夜重。(病在血分可知。)医用木香磨服,及服六君子汤,皆不验。诊其脉浮缓弦小,重按似涩,曰∶此血病也,前药作气治谬矣。彼谓血则有形,发时有块磊痛,减则消而无迹,非气而何?(此难亦不可少。)盖不知有形者,血积也,无形者,血滞也。滞视积略轻耳,安得作气论邪?若然,则前药胡为不验?遂用四物汤加三棱、蓬术、乳香、没药,服之其痛遂脱然。(《本传》。)

孙文垣治严印老长媳患腹痛,有小块累累然,腹觉冷甚,两寸关皆滑数,两尺沉微。此脾气弱而饮食不消,又当秋令湿淫之候,不利亦泻,宜预防之。与白术、苍术、茯苓、甘草、白蔻仁、木香、半夏、陈皮、泽泻煎服,其夜果泻一度,次早又泻一度,小腹仍痛且里急后重。盖其禀赋素虚,当补中兼消兼利。白芍药三钱,桂心一钱,甘草、人参、茯苓、泽泻、陈皮、白术各八分,升麻、葛根各六分,服后脉皆软弱不滑,累块亦消。改以人参、黄 、白芍各二钱,炙甘草、陈皮、泽泻、葛根、柴胡、茯苓各一钱,调理而安。

张道南内人以饮食忤于气,因腹痛,不饮食五日矣,两寸关弦尺滑。孙曰∶此上焦气虚,下有郁滞。以姜黄、青皮为君,山楂、槟榔、当归、杏仁、乌药、枳壳为臣,柴胡、木香为佐,吴萸为使,(此症气虚轻而郁滞重,故治法如此。否则,未通其郁,先伤其气。可,若何即调理善后之方,亦仍以通郁滞为重。不然,用小建中汤何尝有此等加减法耶?)服后,气稍顺。然后用葱二斤,煎汤浴洗腰腹,即将熟葱擦摩,使气通透。(郁滞外治法。)洗毕即安卧少顷,其夜大便通,先下皆黑硬结块,后皆清水。此积滞行而正气虚也,以建中汤加山楂、茯苓、泽泻、柴胡、香附、姜连,调理而痊。

李士材治一妇人,郁怒之余,胸腹胀痛,先服消痰顺气化食之剂不效,更以人参补之亦不效。诊之,六脉弦而数。此内有郁热,为寒凉饮食壅之而痛,用黄连三钱,栀子一钱五分,橘红、白豆蔻各二钱,钩藤、木香各八分,官桂二钱,加姜汁半钟,三剂痛止,四剂复加干姜、人参而霍然。

焦太史当脐切痛,作食气疗之无效。李诊之曰∶当脐者,少阴肾之部位也。况脉沉而弱,与气食何干?非徒无益,反害真元。以八味丸料煎饮,不十日而痊。

胡京卿少腹作痛,连于两胁,服疏肝之剂,一月以来,日甚一日。李诊之,左关尺俱沉迟,治以理中汤加吴茱萸。

柴屿青治广抚讳苏昌,将赴沈阳京兆任时,伊芳嫂腹疼吐酸,日夜转侧呼号。已治木,求一诊以决之。其脉微紧,受寒所致,并非危症,何用惊惶若此?苏云∶昨服药稍定。以方就政,并属定方。柴见前方系附子理中汤,颇合是症,遂不另立。

王海藏治姬提领,因疾服凉剂,数日遂病脐腹下大痛,几至于死,与姜、附等剂虽稍苏,痛不已。随于本方内倍白芍,服之愈。(《纲目》。)

陆肖愚治尤少溪,年近六十,性急多怒,因食冷粽四枚,遂患腹痛,并胁亦痛。医用平胃散加枳实、黄连不效。彼亦知其家润字丸方,以五钱分三服,令一日内服之,大便已泻,而痛乃未止。谓通则不痛,今通而仍痛,药力浅而积未尽也。再以五钱,令一日服之,大便数十行皆清水,而痛反增剧,号叫不已,饮食不进,面色青紫,势危极。陆脉之,弦细沉弱,右关弦而有力,曰∶虚中有实,消则元气即脱,补则腹痛尚剧。因用理中汤料五钱,配枳实五钱,一日二剂,始下坚积缶许,是夜痛大减。明日减枳实之半,又二剂而腹痛全愈。第胁间尚微痛,去枳实加青皮、吴茱萸,数剂而痊。后以调气养荣汤理之。

张三锡治一人,腹痛而泻,口干,面时赤,乃食积也,与木香槟榔丸,一服去硬物愈。

一酒客每日腹痛泻黄沫,知积热也,投芩、连、浓朴、炒栀子、木通、泽泻、赤苓,二剂少可。复以酒蒸大黄为丸,酒下二钱,凡三服,遂不发。

一妇人小腹块痛,医作阴治,投热剂不应。又有作燥矢治者,硝黄润肠丸等药,屡用不减。询之,七日前作寒起遂腹痛。左三部皆弦小无力,右寸关俱弦滑,必起于外感内伤。挟气下早,故食滞不下,每疼则下黄水,止作无时。下伤气液,故作渴。遂以炒白芍药、茯苓保脾,木香、青皮疏气,炒山楂清块中之火,当归润燥,陈皮、甘草和中。小水不利,加泽泻、升麻、车前,二剂黄水虽少,痛块不减。用葱豉熨法,复投二剂,二便大去而安。

陈良甫治家提干内人,病心腹胀痛,众投木香、槟榔、大腹、白芍、姜、桂之类,病益甚。诊之,六脉弦紧而和,不似病脉,但诊之两手如火,以此知其热也。众问治法。曰∶大凡心腹刺痛,不可便作虚冷治之。或曰∶非冷而何?热即生风,冷即生气是也。曰∶不然,《难经》云虚则痒,实则痛。又仲景曰∶腹痛者,桂枝加芍药汤;痛甚者,桂枝加大黄汤。家云∶荆布素来质弱。曰∶有可辨处,遇痛时使一婢按之,若痛止是虚寒症也。若按之转甚,手不可近,叫唤异常,日此实热无可疑者,当用大柴胡汤治之。众皆不许,乃与责状而投之,八服愈。(《良方》。)

朱丹溪治一妇,上腹大痛,连及两肋,以香附末汤调而安。

罗谦甫治副使覃郎中,年四十九岁,至正丙寅春病脐腹冷痛,完谷不化,足 寒而逆,皮肤不仁,精神困弱。诊其脉沉细而微,遂投以大热甘辛之剂,及灸气海百壮,三里二穴各三七壮,阳辅各二七壮。三日后,以葱熨灸,疮皆不发。复灸前穴,根据前壮数,亦不发。十日后,疮亦更不作脓,疮口皆干。癸丑岁,予随朝承应,冬屯于卓多地面,学针于窦子声先生。因论穴,窦曰∶凡用针者,气不至而不效,灸之亦不发。大抵本气空虚,不能作脓,失其所养故也。(雄按∶此是名言,更加不慎,邪气加之,病必不退。)异日因语针科呼教授,亦以为然。戊辰春,副使除益州府判,到任未几,时患风疾,半身麻木,自汗恶风,妄喜笑,又多健忘, ……

[阅读全文]

转自:古医密码

原文地址:https://www.guyimima.com/Contents/MuLu/ShuJiNeiRong/xumingyileian-23-1-0-0

Loading...
赞助商链接
 相关阅读
  • 腹痛

    周汉卿治永康人腹疾,伛偻行,卿解衣视之,气冲起腹间者二,其大如臂,刺其一砉然鸣,又刺其一亦如之,加以按摩疾遂愈。(《明史》。) 薛立斋治一妇人,小腹胀满,小水不利,或胸乳作痛,或胁肋作胀,或气逆心吻 …… [全文]

    《续名医类案》

  • 延胡索

    ;活血,散瘀,理气,止痛。治心腹腰膝诸痛,月经不调,症瘕,崩中,产后血晕,恶露不尽,跌打损伤。 ①《雷公炮炙论》:"治心痛欲死。" ②《日华子本草》:"除风,治气,暖 …… [全文]

  • 柴胡

    ;和解表里,疏肝,升阳。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 ①《本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②《别 …… [全文]

  • 柴胡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外感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胁痛乳胀;头痛头眩;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 …… [全文]

  • 妇人

    安胎饮:治妊娠五、七个月,用数服可保全产。 人参 白术 当归 熟地 川芎 白芍药 陈皮 甘草(炙) 紫苏 炙黄芩(各一钱) 上为姜、水煎服。一方有砂仁。 安胎散:治妊娠卒然腰痛下血。 熟地 艾 …… [全文]

    《景岳全书》

  • 延胡索

    (山草)行心肝血中气滞气中血滞 延胡索(专入心肝)。气味辛温。无毒。入足厥阴肝手少阴心经。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凡月水不调。(月水或先或后。多因血气凝滞。)心腹卒痛。小腹胀痛。胎产不下。筋缩疝瘕 …… [全文]

    《本草求真》

  • 柴胡

    【本经】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一名地熏。 味苦,微寒,入足少阳胆经。清胆经之郁火,泻心家之烦热,行经于表里阴阳之间,奏效于寒热往来之会,上头 …… [全文]

    《长沙药解》

  • 柴胡

    柴胡,味苦,气平,微寒。气味俱轻,升而不降,阳中阴也。无毒。入手足少阳、厥阴之四经。泻肝胆之邪,去心下痞闷,解痰结,除烦热,尤治疮疡,散诸经血凝气聚,止偏头风,胸胁刺痛,通达表里邪气,善解潮热。伤寒门 …… [全文]

    《本草新编》

  • 妇人门

    □ 王 经来半月不止,有紫血块,少腹疼痛,气坠阴门,诊脉沉涩,下午恶寒。阳陷入阴,营虚失守。法以升阳收摄其阴。 党参 熟地 黄 升麻 归身 阿胶(蒲黄炒) 冬术 白芍 柴胡 淡芩 血余炭 □ …… [全文]

    《王旭高临证医案》

  • 胀满

    脉 腹胀浮大是出厄,虚小命殂须努力。浮大当发汗,虚小当利小便也。胀满脉弦,脾制于肝。洪数热胀,迟弱阴寒;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则可治,虚则危急。 证 夫中满腹胀者,其面目四肢不肿,而肚腹胀起,中 …… [全文]

    《古今医鉴》

赞助商链接
目录

《续名医类案》

《续名医类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简介
医案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编。原六十卷。经王孟英新增重编为三十六卷。 分 345 门,集录清以前历代名医的验案,包括临床各科,尤以温热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语。
详细内容
最近浏览

古医密码 Guyimima.com © 2019-2024 粤ICP备1812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