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下法

摘要:《医学集成》,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咽干,解毒,伤寒,汗多,发热,经络,心悸,结胸,身热,脉浮,小便,寒热,鼻干,腹满,杂病,大便,阳气,阳明,中医,医学,全文,在线阅读,电子书 。

然有当下不下误人者;有不当下而下误人者;有当下不可下而妄下之,误人者;有当下不可下,而又不可以不下,下之不得其法,以误人者;有当下而下之,不知浅深,不分便溺与蓄血,不论汤丸以误人者;又杂症中,不别寒热积滞、痰水、蛊血、痈脓以误人者,是不可不察也。

何谓当下不下?仲景云:少阳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少阴病,六七日,腹满大便者,急下之;下利脉滑数,不欲食,按之心下鞭者,有宿食也,急下之;阳明病谵语不能食,胃中有燥屎也,急下之;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少阴病,下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症,大便难者,急下之。此皆在当下之例,若失时不下,则津液枯竭,身如槁木,势难挽回矣。

然又有不当下而下者,何也?如伤寒表症未罢,病在阳也,下之则成结胸。病邪虽已入里,而散漫于三阴经络之间,尚未结实,若遽下之,亦成痞气,况有阴结之症,大便反鞭,得温则行,如开冰解冻之象。又杂病中有高年血燥不行者,有新产血枯不行者,有病后亡津液者,有亡血者,有日久不更衣,腹无所苦,别无他症者,若误下之,变症蜂起矣。所谓不当下而下者,此也。

然又有当下不可下者,何也?病有热邪传里,已成可下之症,而其人脐之上下左右,或有动气,则不可下。经云: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烦热,身浮汗泄,欲得水自灌;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满头眩,泻则清榖(),心下痞也。又咽中闭塞者不可下,下之则下轻上重,水桨不入,蜷卧身疼,下利日数十行;又脉微弱者不可下;脉浮大,按之无力者,不可下;脉迟者不可下;喘而胸满者不可下;欲吐欲呕者不可下;病人阳气素微者不可下,下之则呃;病人平素胃不能食者不可下;病中能食,胃无燥屎者不可下;小便清者不可下;病人腹满时减,复如故者不可下,若误下之,变症百出矣。所谓当下不可下而妄下误人者,此也。

然有当下不可下,而又不得不下者,何也?夫以羸弱之人,虚细之脉,一旦而热邪乘之,是为正虚邪盛,最难措手。古人有清法焉,有润法焉,有导法焉,有少少微和之法焉,有先补后攻,先攻后补之法焉,有攻补并行之法焉,不可不讲也。如三黄解毒,清之也;麻仁梨汁,润之也;蜜煎猪胆汁土瓜根,导之也;凉膈散、大柴胡,少少和之也。更有脉虚体弱,不能胜任者,则先补之而后攻之,或暂攻之而随补之,或以人参汤,送下三黄枳术丸,又或以人参瓜蒌枳实,攻补并行,而不相悖。盖峻剂一投,即以参、术、归、芍,维持调护于其中,俾邪气潜消,而正气安固,不愧为王者之师矣。

又有杂症中,大便不通,其用药之法,可相参者,如老人,久病人,新产妇人,每多大便闭结之症,丹溪用四物汤,东垣用通幽汤,予尝合而酌之,而加以苁蓉、枸杞、柏子、芝麻、松子仁、人乳、梨汁、蜂蜜之类,随手取效。

又尝于四物加升麻,及前滋润药,治老人血枯,数至圊而不能便者,往往有验,此皆委曲疏通之法。若果人虚,虽传经热邪,不妨借用。宁得猛然一往,败坏真元,至成洞泻,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所谓下之贵得其法者,此也。

然又有当下而下,而不知浅深,不分便溺与蓄血,不论汤丸以误人者,何也?如仲景大承气汤,必痞满燥实兼全者乃可用之。若仅痞满而未燥实者,仲景只用小承气汤,除去芒硝,恐伤下焦阴血也。燥实在下而痞满轻者,仲景只用调胃承气汤,除去枳朴,恐伤 ……

[阅读全文]

转自:古医密码

原文地址:https://www.guyimima.com/Contents/MuLu/ShuJiNeiRong/yixuejicheng-10-19-3-0

1 2 3 4 5
请选择评分
赞助商链接
 相关阅读
  • 阳明当下证(十八)

    乡人李生.病伤寒.身热.大便不通.烦渴郁冒.一医以巴豆丸下之.虽得溏利.而病宛然如旧.予视之曰.阳明热结在里.非大柴胡承气不可.巴豆止去寒积.岂能荡涤邪热温毒耶.亟进大柴胡.三服而溏利止.中夜汗解 …… [全文]

    《伤寒九十论》

  • 阳明可下不可下之辨十五条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 …… [全文]

    《伤寒贯珠集》

  • 病不可下证第六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坚。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 …… [全文]

    《脉经》

  • 不可下四十七条

    仲景曰.脉濡而弱.弱反在关.(庞云关下三分也)濡反在巅.(关上三分也)微反在上.(寸脉也)涩反在下.(尺部也)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 …… [全文]

    《仲景伤寒补亡论》

  • (5)阳明病之燥

    阳明病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讨论燥。但是,这个燥是本燥还是标燥却应该搞清楚。阳明的本燥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它是凉燥。所以,《内经》又称为清气。当然,太过了就成为清邪。这与阳阴主合,主收,主降的特性相符合 …… [全文]

    《思考中医》

  • 论伤寒可下不可下

    《经》曰∶中满者,泻之于内;又曰∶土郁夺之。谓下之令其疏泄也。然欲攻病邪之标,必先审正气之本。如伤寒寸脉弱而无力者,切忌发吐,尺脉弱而无力者,切忌汗下,俱宜小柴胡汤和之。若小便数而赤,大便结而脉沉实者 …… [全文]

    《冯氏锦囊秘录》

  • 下利

    下利当分阴阳、表里。在表有寒湿、风湿、湿热;在里有积热、伤食、脏寒、冷冻饮料、外感、寒湿、下利、恶寒身痛、无汗、脉浮、泻下清水、色如屋漏、口不作渴,此寒湿伤于太阳也,北方麻黄桂枝汤,江南用羌胡败毒散, …… [全文]

    《伤寒大白》

  • 第三十二证 可下不可下歌

    宿食不消当下之.寸口浮大尺中微.(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当下之.承气汤主之.)阳明瘀热茵陈证.(仲景云.阳明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宜茵陈蒿汤主之.)谵语柴胡汤最 …… [全文]

    《伤寒百证歌》

  • 阳明病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问曰∶缘何得阳明病? …… [全文]

    《医学纲目》

  • 温病乃《伤寒论》之阳明病

    □ 刘冠军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 《温病条辨》首方为桂枝汤,且桂枝用量倍于芍药,故颇受后人非议,认为目无法纪,自乱其例。其实桂枝汤在此不但用之得当,亦证明吴鞠通精究《伤寒论》始著《温病条辨》,而 …… [全文]

赞助商链接
目录
最近浏览
暂无记录

古医密码 Guyimima.com © 2019-2024 粤ICP备1812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