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漏

摘要:《医学正传》,炙甘草,桑寄生,五倍子,炉甘石,生地黄,木鳖子,食积,槐角,秦艽,泻火,凉血,风热,当归,补气,甘草,大肠,柴胡,大黄,麻黄,生地,青黛,中医,医学,全文,在线阅读,电子书 。

经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痔。又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若夫饱食太过,则脾气倦甚,不能运化精微,朝伤暮损,清浊混淆,故食积下流于大肠之间而为病也。盖脾胃一虚,肺气亦乏,而大肠之气亦从而虚,其肝木得以乘虚下流而为肠风病,则是皆金失所养、木寡于畏之所为耳。其为变见名状种种不同,曰牛奶,曰鼠奶,曰鸡心,曰鸡冠,曰莲花,曰翻花,曰蜂窠,曰穿肠,曰外痔,虽曰为状不一,而其因则同焉。治法以苦寒泻火,芩、连、栀子、槐花之类。以辛温和血,川归、川芎、桃仁之类。风邪在下,以秦艽、防风、升麻之类提之。燥热怫郁,以大黄、枳壳、麻仁之类润之。遘此疾者,自宜慎口节欲,根据法调治,无有不安者也。

脉沉小实者,易治;浮洪而软弱者,难愈。

丹溪曰∶痔病,因风热燥归于大肠也,治血为主,大法用条芩凉大肠,人参、黄连、生地黄、槐角凉血生血,当归和血,川芎、升麻、枳壳宽肠。

漏疮,先须用补药以补气血,参、 、归、术为主,大剂服之。外以附子为末,津和作饼子如钱浓,以艾多灸之,漏大者艾炷亦大,漏小者艾炷亦小,灸令微热,不可令痛,饼干即易之,再和再灸。又以补气血药,作膏药贴之。

治痔疮肿痛,用蜗牛(一名蜒蝣)阴干为末,敷之即愈。或用香油浸蜗牛月余,而以其油沫敷,亦效。

洗药,用五倍子、朴硝、桑寄生、莲房煎汤,先熏后洗。

治痔疮风肿疼痛,用胡麻子煎汤洗之,其肿即消。

用木鳖子、五倍子共为细末,调敷。

塞药,用炉甘石 ,以童子尿淬之,牡蛎 ,共为末敷之。

用马兰草根研细敷上,片时看肉平去药,稍迟恐肉反出。

肠风,独在胃与大肠出,用黄芩、秦艽、槐角、青黛、升麻。

用∶大黄(煨) 桃仁(去尖,各三钱) 皮(炙) 黄连 秦艽 槐角子(各一两) 当归 槟榔 皂角仁 黄柏(炒) 荆芥 枳壳(各五钱)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如下鲜血者,加棕榈灰、莲房灰。

(东垣) 治痔漏,成块下垂,不任其痒。

羌活(一钱二分) 秦艽 黄 (各一钱) 防风(去芦,七分) 升麻 炙甘草 麻黄 柴胡(各五分) 本(三分) 细辛 红花(各少许)

上细切,作一服,水煎服。忌寒风处大小便。

(东垣) 治痔核已破,谓之痔漏,大便秘涩,必作大痛,此湿、热、风、燥四气合而为病。故大肠头成块者,湿也。作大痛者,风也。大便燥结者,兼受火邪也。其西方肺金主气,其体收下,亦助病为邪,须当用破气药兼之,其效如神。

秦艽(去芦) 桃仁(去皮尖,另研) 皂角仁(烧存性,各一钱) 苍术(米泔浸) 防风(各七分) 黄柏(酒洗,五分) 当归梢(酒洗) 泽泻(各三分) 槟榔(二分另研) 大黄(少许,虽大便过涩,亦不可多用也)

上件除槟榔、桃仁、皂角仁三味另研外,余药细切,作一服,水三盏,煎至一盏二分,去渣,入槟榔等三味末子,再上火煎至一盏,空心热服,待少时以美膳压之,不犯胃气也。服药日,忌生冷硬物及酒、湿面、大料、椒、姜等物,若犯之其药无效。如有白脓,加白葵花头五朵,去萼心,青皮五分,入正药中同煎,木香三分为细末,同槟榔等三味根据前煎服饵。古人治此疾,多以岁月待除之,惟此药一服即愈。

(东垣) 治痔漏,大 ……

[阅读全文]

转自:古医密码

原文地址:https://www.guyimima.com/Contents/MuLu/ShuJiNeiRong/yixuezhengzhuan-10-8-0-0

Loading...
赞助商链接
 相关阅读
  • 大肠

    经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上受胃家之糟粕,下输于广肠,旧谷出而新谷可进,故字从肉从易,又畅也。通畅水谷之道也。手阳明经大肠。 又曰∶回肠当脐右,回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 …… [全文]

    《疡医大全》

  • 脾胃

    经义 《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热论》曰∶阳明者,十二经 …… [全文]

    《景岳全书》

  • 大肠痈门主论

    经曰∶天枢隐隐痛者大肠疽;其上肉微起者大肠痈。(天枢穴,又名大肠募,大肠募在脐旁开二寸。) 陈远公曰∶人腹中疼甚,手不可按,右足屈而不伸,人以为腹中火盛而存食也,谁知大肠生痈乎!凡腹痛足不能伸者,俱 …… [全文]

    《疡医大全》

  • 血为邪盛凝而不行之病

    血阴物.类地之水泉.性本静.行其势也.行为阳.是阴中之阳.乃坎中有火之象.阴外阳内.故行也.纯阴.故不行也.不行则凝.凝则经络不通.经曰.足阳明胃之脉.常多血多气.又曰.足阳明胃之脉.常生气生血.手太 …… [全文]

    《审视瑶函》

  • 血为邪胜凝而不行之病

    血阴物,类地之水泉,性本静。行,其势也。行为阳,是阴中之阳,乃坎中有火之象。阴外阳内,故行也。纯阴,故不行也。不行则凝,凝则经络不通。经曰∶足阳明胃之脉,常多气多血。又曰∶足阳明胃之脉,常生气生血。手 …… [全文]

    《原机启微》

  • 痔漏

    论 经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痔。又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若夫饱食太过,则脾气倦甚,不能运化精微,朝伤暮损,清浊混淆,故食积下流于大肠之间而为病也。盖脾胃 …… [全文]

    《医学正传》

  • 大肠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回肠当脐,右回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附脊以受回肠,乃出滓秽之路,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 [全文]

    《医述》

  • 统论脾胃皆交于口而脾为之主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足阳明胃之脉,侠口,下交承浆。(《素问》)侠口属冲任二脉。(《灵枢》)口属脾胃,大肠脉交口,然毕竟脾经为主。盖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乃运化精液以营养五脏,五脏之气 …… [全文]

    《重楼玉钥续编》

  • 脾胃

    经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平人之常,气廪于胃。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 ○饮食劳倦则伤脾。 ○脾病者,善饥,肉痿,身重,足不收,行善 ,脚 …… [全文]

    《医述》

  • 论静而得之曰中暑

    洁古《此事难知》有曰∶动而得之曰中热,静而得之曰中暑。此言不能无议。夫中热、中暑,均自夏月感受之热邪也。故中暑即是中热,初无有分,但其得之则有别者。如行人、农夫,奔走劳动于道途田野之间,此时热气充 …… [全文]

    《质疑录》

赞助商链接
目录

《医学正传》

《医学正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简介
综合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详细内容
最近浏览

古医密码 Guyimima.com © 2019-2024 粤ICP备1812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