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摘要:《医学正传》,桂枝加芍药汤,黄芩芍药汤,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当归四逆汤,小便不利,大陷胸汤,心腹痛,芍药汤,保和丸,手太阴,理中汤,成无己,控涎丹,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枳术丸,干霍乱,建中汤,食积,中医,医学,全文,在线阅读,电子书 。
《内经》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与涩通)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云云。按《内经》举痛论言寒邪外客而为痛者,甚为详悉,但未能尽述,学人自宜检阅。外有因虚、因实、因伤寒、因痰火、因食积、因死血者,种种不同,亦当表而出之,庶使学人易为参考焉。东垣曰∶腹中诸痛,皆由劳役过甚,饮食失节,中气不足,寒邪乘虚而客入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经云得炅则止。《此事难知》集论曰∶伤寒中脘痛,太阴也,理中汤、黄建中汤之类。脐腹痛者,少阴也,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之类。小腹痛,厥阴也,重则正阳散、回阳丹,轻则当归四逆汤之类。太阴连少阴痛甚者,当变为下利不止。若夫杂病腹痛,四物苦楝汤、酒煮当归丸之类。夏月腹痛,肌热恶热,脉洪数,属手太阴、足阳明,黄芩芍药汤主之。秋月腹痛,肌寒恶寒,脉沉疾,属足太阴、足少阴,桂枝芍药汤主之。四时腹痛,芍药甘草汤主之。原病式曰∶热郁于内,则腹满坚结而痛,不可例言为寒也。成无己曰∶阴寒为邪者,则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腹 痛,太阴证也。发汗不解,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阳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而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又曰∶邪气聚于下焦,则津液不得宣通,血气不得流行,或溺或血,流滞于下,而生胀满硬痛也。若从心下至小腹皆硬满而痛者,是邪实也,须以大陷胸汤下之。若但小腹硬满而痛,小便利者,则是蓄血之证;小便不利者,则为溺涩之证也。其有血虚瘦弱之人,津液枯涸,传送失常,郁火燥热煎成结粪,滞于大小肠之间,阻气不运而作痛者,宜以枳实导滞丸、备急大黄丸之类,先通其滞、止其痛,然后用四物等生血润燥之剂以治其本。外有卒然心腹大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唇青厥逆,死在须臾,此内因食积,外感寒邪,是名干霍乱之候也,宜急以盐汤灌之,而以鹅翎探吐取涎而愈。若夫清痰留滞于胸腹之间,食积郁结于肠胃之内,皆能令人腹痛。
清痰作痛者,控涎丹、小胃丹之类。食积为患者,保和丸、枳术丸之类消之,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之类下之。浊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此治法之大要也,学人详之。
《脉经》曰∶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中,腹中刺病。阴弦,则腹痛。弦急,小腹痛。尺脉紧,脐下痛。尺脉伏,小腹痛,症疝。尺脉实,小腹痛,当利之。心腹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脉坚大疾者死。腹痛,脉反浮大而长者死。
丹溪曰∶腹痛有寒,有积热,有食积,有痰,有死血。脉弦者多属食,宜温散之,盖食得寒则滞,得热则行,更宜以行气或利药助之,无不愈者。
脉滑者是痰,痰因气滞而聚,阻碍道路,气不得宣通而痛,宜导痰解郁。
凡痛必用温散,以其郁结不行,阻气不运故也。
脐下忽大痛,人中黑色者,多死。
腹中水鸣,乃火击动其水也。
戴氏曰∶痛甚便欲大便,去后则痛减者,是食积也。绵绵痛而无增减者,是寒也。时痛时止者,是热也。其痛有常处而不移动者,是死血也。痛而小便不利者,痰也。
治腹痛,用台芎、苍术、香附、白芷为末,姜汁入汤调服。
白芍药,止能治血虚腹痛,余俱不治。(以其酸寒收敛而别无温散之功者也。)
如饮食过伤而腹痛者,宜木香槟榔丸下之。
如气虚之人,伤饮食而腹痛,宜调补胃气并消导药,用人参、白术、山楂、神曲、枳实、麦芽、木香、砂仁之类。
如腹中常有热而痛,此为积热,宜调胃承气汤下之。
小腹实痛,用青皮以行其气。
小腹因寒而痛,宜肉桂、吴茱萸。
因寒气作痛者,宜小建中汤加干姜、官桂、台芎、苍术、白芷、香附。
因热而痛者,二陈汤加黄 、黄连、栀子,痛甚者加炒干姜从治之。
若腹痛不禁下者,宜川芎苍术汤以治之,川芎、苍术、香附、白芷、茯苓、滑石,加姜,水煎服。
□
□
(东垣) 治因寒心腹大痛。
高良姜(三钱) 浓朴(姜制) 官桂(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东垣) 治脐腹虚胀作痛。
泽泻(二钱) 木香(三分) 神曲(四分) 半夏 枳实(麸炒黄色) 草豆蔻(面裹煨) 黄 (春夏勿用) 益智仁(去壳) 甘草(炙,各五分) 青皮 陈皮(各六分) 川归(七分) 茯苓(七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东垣) 治因服寒药过多,致腹痛不止。
人参 浓朴(姜制) 甘草(炙) 白豆蔻(去壳) 姜黄 干姜(炮) 砂仁 泽泻(以上各三分) 益智仁(六分) 陈皮(七分) 黄 (七分,蜜炙)
上细切,作一服,加姜,水煎服。
(东垣) 治胃虚寒,胀满疼痛。
浓朴 陈皮(各一钱) 茯苓 草豆蔻(面包煨) 甘草(炙) 木香(各五分) 干姜(三分半,炮)
上细切,加姜,水煎服。
(又名密钥匙,河间) 治一切燥热郁结,汗后余热宣转不通,并治小肠气结,心腹满闷,胸中痞结,走注疼痛。
大黄(一两,酒拌湿蒸) 白丑(炒) 黑丑(略炒) 甘遂(各五钱) 槟榔(三钱,生) 轻粉(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蜜水调下,量虚实加减服。
(河间) 治一切心腹疼痛不可忍者。
没药(另研) 乳香(另研,各三钱) 木鳖子(四钱,支壳) 穿山甲(五钱,糠灰火煨脆)
上为细末,每服五分或一钱,酒大半盏,煎三、五沸服。
(河间) 治食郁气滞作痛。
木香(三钱) 槟榔(三钱) 青皮(五钱,去白) 陈皮(五钱,去白) 麦 面(炒,七钱) 枳实(麸炒黄色,六钱) 白术(五钱) 浓朴(姜制,四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食远。
(东垣) 治食伤湿热之物,不得施化,腹痛满闷不安,以利为度。(方见内伤门。)
(活人) 治食伤太阴,填塞闷乱不快,甚则心胃大痛,兀兀欲吐者。(方见中风门。)
(活人) 治腹满时痛,脉弱。
桂枝 甘草(各二钱) 白芍药(四钱)
上作一服,姜三片, ……
转自:古医密码
原文地址:https://www.guyimima.com/Contents/MuLu/ShuJiNeiRong/yixuezhengzhuan-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