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
摘要:《张聿青医案》,天王补心丹,女贞子,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珍珠母,石决明,白蒺藜,化痰,白芷,龟板,白芍,知母,珍珠,黑豆,生地,茯苓,头痛,连翘,心悸,头偏,中医,医学,全文,在线阅读,电子书 。
(附头风)
□
头痛止而复发。肝肾阴亏,虚风上僭。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理所当然也。
生地炭 滁菊花 粉归身 川芎 煨决明 东白芍 白僵蚕 本 粉丹皮 黑山栀
□
头痛不止,甚则心胸懊 。肝火风壅于阳络。恐致失明。
桑叶 黑山栀 防风 淡子芩 羌活 丹皮 甘菊花 本 石决明 僵蚕
□
头痛甚剧,右目翳障。肝火风上旋。势必损明。
川芎 白僵蚕 连翘 羚羊片 干荷边 白芷 甘菊花 丹皮 松萝茶 焦山栀
□
头痛偏右,痰时带红。二者今虽暂安,然眩晕心悸,火从上逆。脉弦带滑。无非肝肾之阴精不足,而脾胃之痰湿有余,胆胃之气,不克下降,则肝脏之阳,上升太过。拟熄肝和阳。
白蒺藜 黄芩 青防风 炒枣仁 石决明 朱茯神 羌活 白归身 豆衣 制半夏
□
头偏作痛,心悸怔忡不寐,时觉恶热。阳升太过,致心火不能下行。拟宁神和阳。
炒枣仁(二钱) 茯神(三钱) 粉丹皮(一钱五分) 酒炒杭白芍(一钱五分) 石决明(五钱)黑豆衣(三钱) 柏子仁(三钱) 龙齿(三钱) 炒知母(一钱五分) 金铃子(一钱五分) 天王补心丹(三钱先服)
【二诊】 寐得稍安,轰热亦减,然仍头偏作痛。左关脉大,还是阴涵不足,阳升有余。前法再参和阴。
生龟板(四钱) 酸枣仁(二钱川连二分煎汁炒研) 酒蒸女贞子(三钱) 酒炒白芍(一钱五分)醋珍珠母(四钱) 滁菊花(一钱五分) 龙齿(三钱) 黑豆衣(三钱) 丹皮(二钱) 辰灯心(三尺)
【三诊】 略能就寐,而热气时从上冲。脉象细弦。阴分不足,阳气不潜。前法再进一筹。
阿胶珠(三钱) 茯神(三钱) 龙齿(三钱) 酒炒白芍(一钱五分) 酸枣仁(二钱川连三分煎汁炒)夜交藤(四钱) 酒炒女贞子(三钱) 醋 珍珠母(四钱) 辰灯心(三尺)濂珠粉(二分先服)
□
头痛眩晕。苔白浓腻,脉濡缓微滑。肝阳挟痰上腾。拟熄肝化痰。
制半夏(一钱五分) 白蒺藜(三钱) 炒竹茹(一钱五分) 煨天麻(一钱五分) 甘菊花(二钱) 薄橘红(一钱) 净钩钩(三钱) 石决明(四钱) 茯苓(三钱) 白金丸(七分分二次服)
【二诊】 化痰泄热,眩晕稍减未止。脉象细弦。经云、头痛巅疾,下虚上实。原因肾水内亏,阳气上冒。再拟育阴潜阳法。
龟板(六钱先煎) 牡蛎(八钱) 白菊花(一钱五分) 白蒺藜(三钱) 杞子(三钱) 生地(四钱)黑豆衣(三钱) 粉丹皮(二钱) 煨天麻(一钱五分)
□
头晕渐致作痛,痛引耳后,恶心欲吐。两关脉弦。少阳阳明不降也。
柴胡(四分) 炒竹茹(一钱) 法半夏(一钱五分) 酒炒白芍(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 黑山栀(二钱) 白茯苓(三钱) 川芎(五分) 蔓荆子(八分)
【二诊】 头痛大减,耳后作胀,的是甲木之升腾有余。
桑叶(一钱五分) 黑山栀(三钱) 白蒺藜(三钱) 滁菊花(一钱五分) 钩钩(三钱) 丹皮(一钱五分)蔓荆子(一钱) 石决明(三钱) 连翘壳(三钱) 干荷叶(三钱)
□
经云、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不治。头痛连脑一症,从来殊少专方。前诊脉象细沉,久按带弦。据述病剧之时,头脑苦痛,痛则遍身经络抽掣,数日渐退。夫脑为髓之海,病入骨髓,已属不可救药,何况乎苦痛之地,而在于髓之海乎。病及髓海,则虽疗治,尚苦无方,安有数日而能渐退之理乎。其所以如此者,必有至理存乎其中,在临症者未之深思耳。考十二经中,维太阳膀胱经为水府,其脉络脑。又痰与湿皆水类也,痰湿遏伏,则水寒而脉道不行,脑痛之由,实出于此。刻下头痛虽不甚发,而每晨辄心中泛泛漾漾,至午才得如常。盖卧则气闭,气闭则痰湿不行,清晨初起之时,正是痰湿欲行未行之际,阳气浮越于上,故体为之疲软,心胸为之不舒。夫营出于中焦。又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今中焦所受水谷之气,不化为血,而酿为痰,故未至七七之年,而经水断绝。拟药如下,即希高正。
盐水炒潼沙苑(二两) 橘红(八钱) 泽泻(一两) 炙黄 (二两) 茯苓(二两)制半夏(二两) 炒于术(二两五钱) 盐水炒黄柏(一两) 焦茅术(一两五钱) 炒杞子(三两)煨天麻(一两) 杜仲(三两) 范志曲(一两五钱) 当归炭(二两) 川断肉(二两炒) 白芍(一两)炒酸枣仁(二两) 炒麦芽(二两) 炒干姜(七钱)
上药如法研为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晨服三钱,开水送下。另研参须一两五钱和入。
□
头痛减而复盛。昨进清震汤以泄木火之势,痛势随退,大便亦行。无如脚膝腿股之间,随处刺痛。脉缓而关部仍弦。还是火风未熄,流窜经络犹恐上腾致变。拟清泄以锉其锋。
黑山栀 淡子芩 鲜竹茹 苦丁茶 连翘壳 夏枯草 碧玉散 鲜菊叶 粉丹皮 代赭石 鲜荷边
□
始由太阳内伏寒邪,乘阳气发泄而动,头痛如破,甚至神情迷乱。幸松云先生随症施治,大势得平,经月以来,独胃气未能稍苏,浆粒全不入口。历投和中化湿、温理中阳、导浊下行诸法,于胃纳一边,无微不至,独胃气仍然不醒。今细察病情,除不食之外,惟苦头晕不能左转,吞酸恶心,中脘有气攻撑,腹中 痛。脉微 ……
转自:古医密码
原文地址:https://www.guyimima.com/Contents/MuLu/ShuJiNeiRong/zhangyuqingyian-1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