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要略》
摘要:《中医词典》x~y,周学海,风温,辨证,痧疹,杂病,叶桂,儿科,中医,医学,全文,在线阅读,电子书 。
儿科著作。二卷。清·叶桂撰于18世纪中期。本书对小儿的一些杂病如伏气、风温、夏热、厥逆、疳、胀、痧疹、惊等的辨证和方药作了简要的叙述。方中 ……
转自:古医密码
原文地址:https://www.guyimima.com/Contents/MuLu/ShuJiNeiRong/zhongyicidianxy-2-5-12-0





摘要:《中医词典》x~y,周学海,风温,辨证,痧疹,杂病,叶桂,儿科,中医,医学,全文,在线阅读,电子书 。
儿科著作。二卷。清·叶桂撰于18世纪中期。本书对小儿的一些杂病如伏气、风温、夏热、厥逆、疳、胀、痧疹、惊等的辨证和方药作了简要的叙述。方中 ……
转自:古医密码
原文地址:https://www.guyimima.com/Contents/MuLu/ShuJiNeiRong/zhongyicidianxy-2-5-12-0
一、婴幼儿调护与疾病治疗 关于断脐,在古代医家认识到断脐不洁易致危害,因而主张烧断、烙脐、铁器水煮等基础上,近代医家多提倡新法接生,用消毒利剪断脐,不可过长过短,覆以纱布药棉。如吴克潜并主用枯矾末、 …… [全文]
《中国医学通史》
明代儿科学渐趋成熟,在儿科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较显著的进展。儿科名家辈出,儿科著述丰富,人痘接种术发明和应用,以及对麻疹、惊风、疳积等疾病的防治积累了不少新的经验。 明代的儿科著作相当丰富, …… [全文]
《中国医学通史》
一、《本草崇原》 《本草崇原》,三卷,约始撰于康熙十三年(1674),著者张志聪殁而书未成,后由弟子高世栻续成。继而王琦访得副本,校刊后刻入《医林指月》丛书,时已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后续有 …… [全文]
《中国医学通史》
一、《脉经》 《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七篇,为西晋·王叔和编撰。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公元三世纪以前我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脉经》开宗明义指出“脉理精微,其体难辩”,“在 …… [全文]
一、《普济方》 《普济方》是由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朱主持,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人执笔汇编而成,刊于1406年,初刻本已散佚。几百年来除少数藏书家藏有一些残卷,如永乐刻本存19卷,明抄本存35卷等外,惟 …… [全文]
《中国医学通史》
一、《普济方》 《普济方》是由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朱主持,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人执笔汇编而成,刊于1406年,初刻本已散佚。几百年来除少数藏书家藏有一些残卷,如永乐刻本存19卷,明抄本存35卷等外,惟 …… [全文]
两宋时期,以钱乙为代表的儿科医家在儿科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1世纪北宋政府设立的太医局中有“小方脉”即儿科。针对当时社会情况,政府还颁布了一些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法令,乾德四年(962),诏令“士 …… [全文]
《中国医学通史》
中西医结合儿科产生后的首要工作,是论证中医药对儿科疾病的疗效,验证中医药学的科学性。这是萌芽时期的“扎根”阶段,是特定历史时期的首要工作,是当时中西医结合领域的中心任务。虽然目前这一工作至今仍需继续开 …… [全文]
《中国医学通史》
一、《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100卷,北宋王怀隐等奉敕编纂。太平兴国三年(978),宋太宗诏命翰林医官院诸太医各献家传经验方,共得方万余首,加上太宗即位前亲自搜集的经验效方千余 …… [全文]
(一) 小儿科基础理论研究 40多年来,在儿科临床基础方面,进行了一些理论性的探讨。其中主要有关于小儿生理发育特点的研究。 对“纯阳三体”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小儿时期,其阳气过盛;另一种则认为并非 …… [全文]
《中国医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