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婴金镜录》

摘要:《中医词典》z~其他,方剂,面部,指纹,薛己,儿科,中医,医学,全文,在线阅读,电子书 。

儿科著作。一卷。不注撰人。成于明代,薛己注。约刊于16世纪中期。本书首载儿科面部色诊并治验30余则,次述小儿指纹诊法并治验10余则,末附儿科常 ……

[阅读全文]

转自:古医密码

原文地址:https://www.guyimima.com/Contents/MuLu/ShuJiNeiRong/zhongyicidianz-2-16-1-0

1 2 3 4 5
请选择评分
赞助商链接
 相关阅读
  • 三、儿科

    明代儿科学渐趋成熟,在儿科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较显著的进展。儿科名家辈出,儿科著述丰富,人痘接种术发明和应用,以及对麻疹、惊风、疳积等疾病的防治积累了不少新的经验。 明代的儿科著作相当丰富, …… [全文]

    《中国医学通史》

  • 儿科

    一、婴幼儿调护与疾病治疗 关于断脐,在古代医家认识到断脐不洁易致危害,因而主张烧断、烙脐、铁器水煮等基础上,近代医家多提倡新法接生,用消毒利剪断脐,不可过长过短,覆以纱布药棉。如吴克潜并主用枯矾末、 …… [全文]

    《中国医学通史》

  • 五、儿科

    两宋时期,以钱乙为代表的儿科医家在儿科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1世纪北宋政府设立的太医局中有“小方脉”即儿科。针对当时社会情况,政府还颁布了一些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法令,乾德四年(962),诏令“士 …… [全文]

    《中国医学通史》

  • 五、儿科

    隋唐五代时期,中医儿科学有了迅速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是:儿科专业初步形成,对儿科经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和整理。 据《唐六典》、《新唐书·百官志》等记载,唐太医署所没医科系下之“少小”,即为儿科,可见 …… [全文]

    《中国医学通史》

  • 儿科

    (症有所不备者查各门治之) 〔小儿初生〕 宜以甘草浓汤.用软帛蘸汁拭口中.去其秽浊.随用胡桃肉去皮捣取汁饮之.非独和中.且能养脏. 如母气素寒.又值冷天.只以淡姜汤拭口.可免吐泻之患.拭后仍用胡桃汁 …… [全文]

    《文堂集验方》

  • 三、儿科

    清代儿科稳步发展,不论儿科理论水平和儿科病症的诊治,都有不少进步和提高,涌现出夏鼎、陈复正、沈金鳌等一批儿科学家,以及《幼科铁镜》6卷(1695)、《幼幼集成》6卷(1750)、《幼科释迷》6卷(17 …… [全文]

    《中国医学通史》

  • 清代前中期医学著作

    一、《本草崇原》 《本草崇原》,三卷,约始撰于康熙十三年(1674),著者张志聪殁而书未成,后由弟子高世栻续成。继而王琦访得副本,校刊后刻入《医林指月》丛书,时已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后续有 …… [全文]

    《中国医学通史》

  • 明代医学著作

    一、《普济方》 《普济方》是由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朱主持,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人执笔汇编而成,刊于1406年,初刻本已散佚。几百年来除少数藏书家藏有一些残卷,如永乐刻本存19卷,明抄本存35卷等外,惟 …… [全文]

    《中国医学通史》

  • 明代医学著作

    一、《普济方》 《普济方》是由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朱主持,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人执笔汇编而成,刊于1406年,初刻本已散佚。几百年来除少数藏书家藏有一些残卷,如永乐刻本存19卷,明抄本存35卷等外,惟 …… [全文]

  • 《保婴金镜录》

    儿科著作。一卷。不注撰人。成于明代,薛己注。约刊于16世纪中期。本书首载儿科面部色诊并治验30余则,次述小儿指纹诊法并治验10余则,末附儿科常用方剂60余首。本书对于小儿望诊论述较详。后收入《薛氏医案 …… [全文]

    《中医词典》a~b

赞助商链接

古医密码 Guyimima.com © 2019-2024 粤ICP备1812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