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位:患病下肢 操作方法:前侧面,下肢前侧面,至足背中趾尖止;外侧面,下肢外侧面,至足小趾尖止;内侧面,下肢内侧面,至拇趾尖止;后侧面,下肢后侧面,至足跟止。拍打由轻渐渐加重,每天2-3次。
不少孕妇在妊娠后半期频发下肢痉挛,即小腿后方的那块“腓肠肌”发生痉挛性收缩,俗称小腿抽筋。下肢痉挛常在晚间或睡眠时突然发作,孕妇因抽筋而惊醒。当然,白天也会出现,特别在久坐、疲劳或受寒后。为什么下肢腓肠肌会发生痉挛性收缩,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血钙水平低下及或血磷水平相对升高有关。体内血钙过低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易于被激动;夜间,特别是睡眠时,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而受大脑皮层管辖的神经系统却相对兴奋,更易应激而使肌肉发生持续性收缩,表现为抽筋。 当小腿抽筋时,轻轻按摩小腿后方变硬的肌肉;局部热敷;扳动足部能够缓解。平时注意改变走路习惯,让脚后跟先着地,伸直小腿时脚趾弯曲些不朝前伸,可减少发作。日常饮食注意增加钙的摄入量。牛奶、豆及豆制品、硬果类、芝麻、虾皮、蟹、蛤蜊、蛋类、海带和紫菜等都是含钙丰富的食品。同时,少食含草酸较多的菠菜、竹笋和茭白;少食含植酸较多的荞麦、燕麦,以防钙与草酸或植酸形成难溶解的草酸钙或植酸钙而不能吸收。此外,应经常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促使皮肤多合成些维生素D,从而增进钙的吸收利用。严重缺钙者,需补充钙剂,如葡萄糖酸钙或乳酸钙等,每天1.5克不可少。
《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概述】 下肢静脉曲张系指下肢浅静脉系统处于伸长、蜿蜒而曲张状态,是一种常见病症。以局部外貌改变(出现扩张、增长而行程迂曲的静脉,甚至盘曲成团)、酸胀、沉重、疼痛、肿胀等为主要症候。并可伴皮肤萎缩、色素沉着、溃疡、出血等。 针灸治疗静脉曲线,首见于1956年[1],但自本世纪九十年代起才引起重视。鉴于本病的临床特点,以传统刺灸法往往难以取效,故在针具、取穴及操作上都作了较大的改进。较为主的是高频电针和磁圆梅针。从现有资料看,此二法均有简单安全、经济有效的特点。 【治疗】 高频电针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静脉曲张部位。 (二)治法 患者平卧,局部常规消毒并以0.25~1.25%普鲁卡因麻醉。调好高频电针,用电针在曲张静脉部位刺治,针距约1毫米。令针穿透血管前壁,达到后壁,勿伤及健康组织,针刺入深浅要一致,针在血管内停留时间一般为3~5秒。提针后如有出血现象,将电针距皮肤约1毫米时,便会发生火花放电,对皮肤起烧灼止血和防感染的效果。放电的方式是电针横移动之后再竖移动,将创面织成罗底状,这样可不留或仅留轻微疤痕。曲张部位长的静脉曲张,可分段刺治;对结节或团状部
取位:患病部位 操作方法:用鲜枸杞根250克,水煎汤,先熏蒸溃疡面,后反复清洗疮面,每天1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连用至病愈。
下肢静脉曲张常见,系指下肢浅静脉系统纡曲、伸长和扩张。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等都可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单纯性静脉曲张,即往称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系指病变范围仅位于下肢浅静脉者。大多发生在大隐静脉,少数合并小隐静脉曲张或单独发生在小隐静脉。
《普通外科学》
中药处方(一) 【方名】下肢静脉曲张方剂一。 【组成】白藓皮30克 马齿苋30克 苦参30克 苍术15克 黄柏15克。 【用法】将上药用纱布包扎好,加水煎煮后,过滤去渣,乘热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1小时。如有创口,熏洗后再常规换药。 【治法】清热燥湿。 【主治】下肢静脉曲张并发湿疹样皮炎等。 【出处】中药方剂大全
下肢因走路和负重,需要高度的稳定性。两下肢应等长,若长度相差2厘米以上,就会影响走路,相差愈大,影响愈严重。因此,在治疗下肢骨折时应注意以下特点: 一、对复位的要求要高,轴线对位力争接近正常。因为成角畸形愈大,对关节活动,承重力线和肢体长度影响愈大。 二、固定时间较长,待骨愈合牢固后才开始负重,防止因过早负重发生畸形和再次骨折。 三、因股部肌肉较发达,收缩力强,股骨骨折在手法整复后,用石膏或小夹板固定,不易维持对位,需要持续牵引治疗。
《骨科学》
下肢痛伴局部急性肿胀:一般多见于急性蜂窝组织炎,是疏松结缔组织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可向周围组织扩散。若出现界限清楚的片状红疹,则可能是丹毒。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药用消毒饮: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败酱草30克,大青叶20克,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菊花15克,黄柏15克,生地黄2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丹参30克,虎杖20克,夏枯草20克,黄芩15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药可选黄柏丸、鱼腥草丸口服。 下肢痛伴动脉搏动消失:可能为急性动脉栓塞,严重的会引起下肢缺血性坏死,应及时到医院血管外科诊治。 下肢痛明显伴水肿:可能是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如将患肢伸直后并钩脚,感到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则血栓可能位于小腿。治宜活血化瘀,利湿通络,药用通络汤:鸡血藤30克,赤芍20克,川芎15克,桃仁12克,红花15克,当归15克,丹参30克,黄芪20克,桂枝12克,防己15克,泽泻15克,穿山甲10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全蝎10克,蜈蚣3条,水蛭10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药可选通瘀片、通脉片口服。 缓慢性下肢痛伴髋关节活动受限:可能患有髋关节炎、大转子滑膜炎,应及时到医院
方药组成:川芎4.5g 松节6g 五加皮9g 红花4.5g 牛膝9g 陈皮9g 川续断6g 赤芍6g 当归9g 鸡血藤9g 桑寄生9g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和营续骨,舒筋通络之功效。用以治疗下肢扭挫损伤,骨折及脱臼中期。 应用方法:水煎服。 加减:骨折加骨碎补4.5g,接骨木4.5g。
施维智
方药组成:山楂9g 赤芍4.5g 木通4.5g 没药4.5g 桃仁9g 乳香4.5g 枳壳4.5g 牛膝9g 当归9g 川芎4.5g 红花4.5g 络石藤4.5g 延胡索9g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以治疗下肢扭伤、挫伤、骨折、脱臼,瘀凝结,肿胀疼痛等症。 应用方法:水煎服。 加减:骨折加自然铜9g,地鳖虫4.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