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上品) 【气味】并甘平,无毒。 【主治】主黄胆,泄痢肠 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 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五色石脂,各随五色入五脏。 【核】曰∶青色脂,生南山,或海涯;白色脂,生少室天娄山,或太山;黄色脂,生嵩山,色如 胸、雁雏;黑色脂,生雒西山空地;赤色脂,生少室,或太山延州,色如绛,滑如脂。皆揭两石中取之,以理细粘舌缀唇者为上。修治,研如粉,新汲水飞过三度,晒干用。 畏黄芩、大黄、官桂。先人云∶膏释脂凝,皆肌肉中液也。肌肉有余,则其气扬于外,凝中大有不凝义。世人止知固济,未尽石脂大体,三复本经自见。又云∶有上贯四旁义,肾水得用义,六腑净洁义,心邪顺去义。
《本草乘雅半偈》
「释名」本品质似石而性粘,故名五脂。有青石脂、黄石脂、黑石脂、白石脂、赤石脂等不同的类别,总称为“五色五脂”。 「气味」五种石脂都是甘、平、无毒。 「主治」 1、大肠寒滑,小便精出。用赤石脂、干姜各一两,胡椒半两,共研为末,略加醋和饭,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2、赤白痢。用赤石脂末,清水送服一钱。 3、腹痛冷痢,下白冻如鱼脑。用煅赤石脂、炮干姜,等分为末,加蒸饼少许,做成丸子。服量随年龄不同,一日服三次。 4、痢后脱肛。用赤石脂、伏龙肝,共研为末,敷搽肛处。另加白矾粉亦可。 5、反胃。用赤石脂粉,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至二十丸,姜汤送下。服药之前,整吞巴豆仁一枚。 6、胸中痰饮,反吐不停。用赤石脂一斤,捣碎,筛细。每服一小茶匙,酒送下。以后,逐渐增加至三茶匙。服至一斤,不仅痰饮消失,而且身体转为壮健。 7、心痛彻背。用赤石脂、干姜、蜀椒各四分,炮附子二分,炮乌头一分,共研为末,蜜调成丸,如梧子大。先服一丸,如痛不止,可增至两三丸。 8、月经过多。用赤石脂、破故纸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9、小便失禁。用煅赤石脂、煅牡蛎各三两,盐一两,共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盐汤送下。
《本草纲目》
味苦,微温。主咳逆,五脏邪气,调中益气,明目,杀虱。青符、白符、赤符、黑符、黄符,各随色补其脏。白符一名女木。生巴郡山谷。 陶隐居云∶方∶药皆不复用,今人并无识者。臣禹锡等谨按吴氏云∶五色石脂,一名青、赤、黄、白、黑符。
《证类本草》
味咸,平,无毒。主养肾气,强阴,主阴蚀疮,止肠 泄痢,疗口疮咽痛。久服益气不饥延年。日华子云∶五色石脂并温,无毒。畏∶黄芩、大黄。治泻痢,血崩,带下,吐血,衄血并涩精淋沥。安心,镇五脏,除烦,疗惊悸排脓,治疮疖,痔 ,养脾气,壮筋骨,补虚损,久服悦色,纹理腻。缀唇者为上。出∶ 川、阳城或生洛。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气味甘平,无毒。主治黄胆,泄痢,肠癖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疮疥瘙。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五色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 (《本经》概言五色石脂,今时只用赤白二脂。赤白二脂,赤中有白,白中有赤,总名赤石脂。不必如《别录》分为二也。始出南山之阳,及延州、潞州、吴郡山谷中,今四方皆有。此石中之脂,如骨之髓,故揭石取之以理腻粘舌缀唇者为上。) 石脂乃石中之脂,为少阴肾脏之药。又,色赤象心,甘平属土。主治黄胆、泄痢、肠癖浓血者,脾土留湿,则外疸黄而内泄痢,甚则肠癖浓血。石脂得太阴之土气,故可治也。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者,少阴脏寒,不得君火之阳热以相济,致阴蚀而为下血赤白,邪气痈肿而为疽痔。石脂色赤,得少阴之火气,故可治也。恶疮、头疡、疥瘙者,少阴火热不得肾脏之水气以相滋,致火热上炎,而为恶疮之头疡疥瘙。石脂生于石中,得少阴水精之气,故可治也,久服则脂液内生,气血充盛,故补髓益气。补髓助精也,益气助神也,精神交会于中土,则肥健不饥,而轻身延年。《本经》概言五色石脂,故曰各随五色补五脏。
《本草崇原》
重、涩、固大小肠. 甘温酸涩.能收湿止血而固下.(经疏云∶大小肠下后虚脱、非涩剂无以固之、其他涩药、轻浮不能达下、惟赤石脂体重而涩、直入下焦阴分、故为久痢泄 要药.)疗肠 泄痢.崩带遗精.痈痔溃疡.收口长肉.催生下胞.(经疏云∶能去恶血、恶血化则胞胎无阻、东垣曰∶胞胎不出、涩剂可以下之、又云∶固肠胃、有收敛之能、下胞衣、无推荡之峻.)细腻入气分.(五色石脂、各入五脏.)研粉.(亦有 者.)水飞. 畏芫花.恶大黄、松脂.(经水过多、赤石脂、破故纸等分为末、米饮下二钱.)
《本草从新》
气温,寒,味苦、甘。有毒。 《本草》云∶主寒热鼠 恶疮,疽痔死肌。疗疥节中大风,积聚癖气,中恶,腹痛,鬼疰。 气大温,味甘、酸、辛。无毒。 《本草》∶主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泄 ,下利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久服,补髓、好颜色、益老不饥、轻身延年。五色石脂,各入五脏补益。 《东垣》云∶赤石脂、白石脂并温无毒。畏黄芩、芫花,恶大黄。 《本经》云∶涩可去脱,石脂为收敛之剂。胞衣不出,涩剂可以下之。赤入丙、白入庚。 《珍》云∶赤、白石脂俱甘酸,阳中之阴,固脱。 《心》云∶甘温,筛末用。去脱,涩以固肠胃。 《局方本草》云∶青石脂,养肝胆气,明目;黑石脂,养肾气,强阴,主阴蚀疮;黄石脂,养脾气,除黄胆。余与赤、白同功。
《汤液本草》
重,涩,固大小肠 甘而温,故益气生肌而调中。酸而涩,故收湿(《独行方》∶ 末,治小儿脐中汁出、赤肿)止血而固下(《经疏》云∶大、小肠下后虚脱,非涩剂无以固之。其他涩药轻浮,不能达下,惟赤石脂体重而涩,直入下焦阴分,故为久痢、泄癖要药。仲景桃花汤用之,加干姜、粳米)。疗肠癖泄痢,崩带遗精,痈痔溃疡,收口长肉,催生下胞(《经疏》云∶能去恶血,恶血化,则胞胎无阻。东垣云∶胞胎不出,涩剂可以下之。又云∶固肠、胃有收敛之能,下胎衣无推荡之峻)。细腻粘舌者良。赤入血分,白入气分(五色石脂入五脏)。研粉,水飞用。恶芫花。畏大黄。
《本草备要》
白石脂(图缺),生泰山之阴。苏恭云∶出慈州诸山,泰山左侧不闻有之。今惟潞州有焉,潞与慈相近,此亦应可用。古断下方多用,而今医家亦稀使。采无时。五色石脂旧经同一条,并生南山之阳山谷中,主治并同,后人各分之,所出既殊,功用亦别,用之当依后条。然今惟用赤、白二种,余不复识者。唐·韦宙《独行方》治小儿脐中汁出不止,兼赤、肿,以白石脂细末,熬温,扑脐中,日三良。又《斗门方》治泻痢,用白石脂、干姜二物,停捣,治以百沸汤和面为稀糊,搜匀,并手丸如梧子,曝干,饮下三十丸。久痢不定,更加三十丸。霍乱煎浆水为使。
《本草图经》
亦用白石脂,以涂丹釜。好者出吴郡,犹与赤石脂同源。赤石脂多赤而色好,唯可断下,不入五石散用。好者亦出武陵、建平、义阳。今五石散皆用义阳者,出KT县界东八十里,状如豚脑,色鲜红可爱,随采复而生,不能断痢,而不用之。余三色脂有,而无正用,黑石脂乃可画用尔。唐本注云∶义阳即申州也,所出者,名桃花石,非五色脂,色如桃花,久服肥人。土人亦以疗下痢,旧出苏州、余杭山大有,今不收采尔。臣禹锡等谨按吴氏云∶五色石脂,一名青、赤、黄、白、黑符。青符,神农∶甘。雷公∶酸,无毒。桐君∶辛,无毒,李氏∶小寒。生南山或海崖。采无时。赤符,神农、雷公∶甘。黄帝、扁鹊∶无毒。李氏∶小寒。或生少室,或生泰山。色绛,滑如脂。黄符,季氏∶小寒。雷公∶苦。或生嵩山。色如豚脑、雁雏。采无时。白符,一名随。岐伯、雷公∶酸,无毒。季氏∶小寒。桐君∶甘,无毒。扁鹊∶辛。或生少室、天娄山,或泰山。黑符,一名石泥。桐君∶甘,无毒。生洛西山空地。日华子云∶五色石脂,并温,无毒。畏黄芩、大黄。治泻痢,血崩带下,吐血、衄血,并涩精、淋 ,安心,镇五脏,除烦,疗惊悸,排脓,治疮疖痔 ,养脾气,壮筋骨,补虚损。久服悦色,纹理腻,缀唇者为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