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不利者,小便难而赤涩也。中暑并伤寒大发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烦渴者;口干烦渴,小便不利者;小便赤涩,通宜五苓散(二十四)、桂苓甘露饮(三十四)主之。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小便不利,有数种。因汗下而小便不利者,津液不足也。黄胆热病,小便不利者,郁热内蓄也。风湿相搏,与夫阳明中风而小便不利者,寒气所乘也。更有气虚而小便不利者,宜详辨之。
《医学心悟》
产后小便不利由火盛也,宜木通散。即木通 滑石 葵子 槟榔 枳壳 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
《竹林女科证治》
时疫初起在表时,头痛、发热、小便不利者,热入膀胱也,益元散主之,四苓散、猪苓汤皆可用。东垣云∶小便不利而渴者,热在上焦,法当淡渗;小便不利而不渴者,热在下焦,法当苦寒。此可为据。 时疫传里,大便闭而小便不利者,当先通大便,大便通小便自利,此惟时疫为然,他病则否。时疫屡经汗、下,小便不利者,阴竭也,为难治,知母、黄柏、生地、麦冬之类治之,或生脉、六味皆可,然多至少腹如鼓而不救也。 凡小便不利,日久下关不通,必反于上。往往有呕吐、呃逆、涓滴不能下咽,至汤药不进者。当用敷脐法∶大田螺一枚,捣烂,入麝香三厘,敷脐上,帛束之即通,一见点滴即受汤药。古法有用葱熨及井底泥敷少腹者,俱可参用,但不宜于阴竭之虚人耳。
《广瘟疫论》
(因汗而小便不利者津液亡于外也因下而小便不利者津液耗于内也痞症或发黄及热病而小便不利者皆热郁所致也)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小青龙汤去麻黄加茯苓)太阳病.大汗后.胃干.烦躁不眠.欲饮.小便不利.(脉浮者五苓散不浮者猪苓汤)太阳病.饮水多.心下悸.小便少.(茯苓甘草汤)太阳发汗.遂漏不止.则恶风.小便难.四肢难屈伸.(桂枝加附子汤)身黄.小腹硬.脉沉结.(茵陈汤)表未解.反下之.不结胸.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必发黄.(茵陈汤或栀子柏皮汤)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微热.喘冒不能卧.有燥屎也.(大承气汤)少阳往来寒热.胸胁满.不欲食.心烦喜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汤)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少阴小便不利.大便自利.腹痛.四肢沉重.有水气也.(真武汤)厥阴小便不利.关节疼痛.汗出恶风.身肿者.属风湿.(甘草附子汤)厥阴少阴寒闭.或灸气海.或行葱熨法按仲景大法.在太阳症.脉浮用五苓散.不浮用猪苓汤.二方皆以猪苓茯苓泽泻为主. 但五苓散.加白术与桂辛甘为阳也.猪苓汤.加阿胶滑石甘寒为阴也.阳明热黄.与栀子
《伤寒括要》
小便不利,表不解,若干呕发热而咳,少腹满者,小青龙汤去麻黄加茯苓也。(方论见效。)若汗下后,仍项强发热,心下满痛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方论见项强。) 小便不利,胸胁满,若往来寒热,未汗下者,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汗下后者,加柴胡、桂、姜。(方论见往来寒热。)若烦惊谵语,身重不可转侧者,柴胡汤加龙骨、牡蛎也。(论见不得卧。) 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喘急不能卧者,大承气汤。(论见不得卧条) 小便不利而渴,若脉浮数发热者,五苓散加猪苓汤。(方论见渴)若头汗者,柴胡桂姜汤加茵陈蒿汤。(方论见发黄。) 小便不利,关节疼痛,若痛不得屈伸,汗出恶风,身肿者,属风湿,宜甘草附子汤;若脉沉缓,大便反快者,属湿痹,《活人》用五苓散也。(方论见身痛。) 小便不利,头汗,若胁满者,柴胡姜桂也。(方论见往来寒热。) 若发黄者,茵陈蒿汤也。小便不利,身发黄。(方论俱见发黄。) 大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活人》云∶若大渴引饮,须利之。) 小便不利,但欲寐者,属少阴,若腹满下利脓血者,用桃花汤。腹痛下利,四肢重痛者,用真武汤也。(方论见下利。)若四逆者,
《医学纲目》
甘草 上方以生脉散与补中汤同用,此方又与建中汤同用,一以益气,一以滋血,开二大法门。 白虎汤 见口渴。 阳明燥热,则肺受火制。此方清上焦燥火,则小便自利。 清燥汤 桑叶 石膏 甘草 人参 阿胶 杏仁 麻仁 麦冬 枇杷叶 此方详注喘逆门。石膏与杏仁同用,清肺火,佐以阿胶、麦门冬润肺燥;火伤气旺;益以人参、甘草;肺燥大肠亦燥,佐以麻仁,则下焦火泄,小便自利。 金匮肾气丸 生地 牡丹皮 泽泻 猪茯苓 山茱萸 山药 车前子 附子 肉桂 手少阴心主火旺而小便不利,用导赤各半汤;足少阴肾经火旺而小便不利,用知柏六味丸;足少阴肾经火衰,而小便不利,用此方以补水中之火。一方治热极小便不利;一方治水虚小便不利;一方治火虚小便不利。外感小便不利,不应列入火衰方法,此因外感互发内伤也。 大陷胸汤 见结胸。 陷胸汤丸,原非利小便方法。今因结胸症,见小便不利,治结胸,即是利小便。 茵陈蒿汤 见发黄。 先小便不利而身黄,利小便则黄退。身黄而小便不利,清湿热,则身黄退,而小便自利。 柴胡桂枝干姜汤 见寒热。 因表邪而小便不利,先散表邪。今以少阳症兼见太阳,故用此方。 真武汤 见腹痛。
《伤寒大白》
证名。小便量减少、排尿困难及小便完全闭寒不通。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因阴虚、发热、大汗、吐泻、失血等导致化源不足而小便不利者,治宜滋阴养血为主,不宜渗利,方用增液汤、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汤等。因肺气失宣、脾虚不运、肾关不利、三焦决渎失常等导致水湿失运而小便不利者,治宜宣通肺气、健运脾胃、温补肾元、疏通三焦等法,方用生脉散加桔梗、实脾饮、八味丸、疏凿饮子等。因肺热气壅、热结膀胱、气机郁滞、瘀腐阻塞水道、肾元虚衰、胞转等导致尿蓄膀胱而小便不利者,可分别采用清肺、泄热、理气、化瘀、温肾、渗利等法。
《中医词典》x~y
小便不利。有在气在血之分。上焦气分有火。则必渴。下焦血分有湿。则不渴。若津液偏渗于肠胃。大便泻利。而小便涩少者。五苓散加半夏、人参。若脾胃气滞。不能通调水道者。补中益气加木通、泽泻。心神烦热。脐腹胀闷。而小便不通者。栀子仁散。脾肺燥热。阴无以化而赤涩者。黄芩清肺饮。膀胱阴虚。阳无以生而淋沥者。滋肾丸。若膀胱阴虚。阳无以化而淋沥者。六味丸。若因乳母浓味酒面积热者。清胃散。
《张氏医通》
按小便不利一证,有阳虚,阴虚,心移热于小肠,与太阳腑证中之蓄尿、蓄热、蓄血、癃闭诸证。 因阳虚而致者,由下焦阳微,阴寒阻截膀胱之路,阻微无力,不能化之,故小便不利。其人定无力无神,两尺必浮空,或极劲,口并不渴,即有渴者,必喜热汤。法宜扶下焦之阳,如桂苓术甘汤,倍桂,加白蔻、砂仁,或桂枣丸加胡椒、丁香之类。 因阴虚而致者,由下焦血液不足,邪热遂生,须知焦思则生心火,忿怒生肝火,思淫动相火,火动于中,不独此疾,皆是由一念而生,其旨甚微,切不可慨谓由外而生。热结于尿隧,闭其水道流行之机,故不利。其人多烦躁,口渴饮冷,小便或能滴几点,或短赤而热痛。法宜扶下焦之阴,如四苓滑石阿胶汤,益元散之类。 因心移热而致者,由心火太旺,或焦思太甚,而生心火。心与小肠为表里,心热甚而小肠受之,热伏小肠,伤及血液,流行失职,而小便遂不利也。其人病情多与阴虚法同。法宜清心,如黄连解毒汤加滑石、木通,或导赤散倍生地之类。 至于太阳腑证中之蓄尿、蓄热、蓄血、癃闭等证,已详《医理真传》,兹不具载。[眉批]知非氏曰:前证言胃传糟粕于二肠,得元气运化而出。膀胱主溺,与二肠无涉。知非细维其原,在胃阳明为海,生糟生血,
《医法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