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医搜索

搜索记录
 虫症

【总括】虫虽湿热感而生,亦因伤积借成形;九种虫名宜认晓,追安二字可详行。 【脉法】虫脉当沉细而弦,今反洪大即知蛔虫甚也,脉沉实者生,虚大者死。 《内经》曰∶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包。又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夫饮食不能谨节,则早损暮伤,自伤成积,积久成热,湿热相生,而诸般奇形之虫,各从五行之气而化生矣,若腐草为萤是也。其虫或脏腑虚弱而动,或食肥甘而动,或胃冷而动,或胃热而动。动则往来上下,腹痛攻心,绞痛叫哭,仰身挥手,心神闷乱,吐涎味沫,或吐清水,腹上青筋是其候也。 巢氏曰∶蛔虫,九虫之一也,生生不息,多则贯心,便能杀人,以追虫丸、安虫散主之。 九虫形症∶一曰伏虫,长四寸许,为诸虫之主;二曰蛔虫;三曰白虫,长四五寸许,母子相生,其形转大而长,亦能杀人;四曰内虫,状如烂杏,生之令人心烦;五曰肺虫,其状如蚕,令人咳嗽;六曰 虫,状如虾蟆,令人呕吐咳逆;七曰弱虫,又名膈虫,状如瓜瓣,令人多睡;八曰赤虫,状如生肉,令人肠鸣;九曰蛲虫,状如菜虫,形至微细,居广肠,多则为痔,剧则为癞。因人疮处以生,又如鼷鼠、应声虫之类,未易悉举。(批∶上唇有疮曰惑,虫食其脏;下唇有疮曰狐,虫食其肛。) 【附方】 追虫丸 槟榔 芜荑 雷丸 定粉 鹤虱 使君子肉 安虫丸 鹤虱 槟榔 胡粉 白矾 川楝根 半生半熟,食前米饮调服。

《幼科折衷》

 走方·顶串·踏药渣

时能为他们查验检点,消灾除病,踏药渣的风俗也就这样慢慢地盛行起来了。 从以上的传说典故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医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那就是在生产力极度低下、人口相对分散不易集中、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古代社会中,作为一名医生,哪怕是一位名医,也要靠不断地走方,不停地巡诊,才能拥有一定数量的病源,才能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保证自我的生存。这也许就是走方医的源流与来历。 走方医因为具有游离不定、治罢即走的特性,所以在行医用药方面,他们也有不同于坐堂行医者的特点。他们所治的病种,往往是急症、痛症、虫症、吐泻等等能立竿见影看到疗效的病种,他们的用药,除要能很快地去除病痛,又要价格低廉,具有廉简易验的特点,这样才能保证每一次的走方都有所收益,以供养家糊口。 药性上行者曰“顶”,下行者曰“串”,故“顶”药多吐,“串”药多泻,此即张从正“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之意,故而走方医所用的药品,大多数是属于这些“顶串”之类,一吐一泻之间,邪去而病自安。他们也往往怀有一技之长,或针灸、或推拿、或丸散、或膏药,对一些病症有肯定独到的疗效。走方医对散落民间的一些独特医术和独效秘方的传承,更是起到了一种无法取代

 腹痛

欲去此虫,用苦楝根皮,诚天下打虫第一神方。其法于月初旬,虫头向上之时行之。先夜掘苦楝根,须取每年结子者,方是母树。其根浮于土面者有毒,不可用。专取土中者,洗净泥土,以刀刮去红皮,只取白皮,四五钱。 儿大者,六七钱。切碎听用。次早以油煎鸡蛋,令儿嗅之,以引其虫头向上而求食。另于别室,以水一盅,浓煎苦楝皮汤一小杯,不可使儿闻其药气,一闻其气,虫即潜伏矣。俟药熟,以鸡蛋与儿食,即服药,半日不可饮食,俟虫下后方饮食之。服药后,儿似困顿,万万放心,虫下后,精神如旧。仍当急为健脾,庶虫不复生,永无患矣。虫症,轻者以使君子肉二钱,糖水炒,于初旬饥时服之三次,亦可打下虫。又方∶使君子(炒)、榧子(去壳)各十枚,槟榔、甘草各一钱,为末,和饭捣为丸,如梧子大,于上旬日,每早空心服十丸,五日虫尽下。凡去虫后,总宜服六君子汤加川椒八分、乌梅一个,数剂虫不更生。 【汗证简便方】 凡男妇小儿及产母,一切虚证,偶然大汗,诸药莫能止者,盖由玄府大开,一时难闭,所以服药不能止。先将五倍子末,醋调作小饼子贴脐上,以布扎之,然后以旧蒲扇烧灰,多加糯米粉和匀,以夏布袋装之,自头至足遍身轻扑之,使其粉入毛窍,玄府自闭,虚

《慈幼便览》

 七、儿科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旺盛,发育迅速;也就是阳既未盛,且阴亦未充。其患病时之特点,是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且其变化迅速难于掌握。另一方面,由于小儿之脏气清灵,因而疾病的恢复也较快。 这对小儿病的诊断,建国以后也有新的发展。在原有诊指纹的方法的基础上,又发明了舌面红点及山根色诊的方法。还有报告指出:山根部的脉纹与脾胃,肺表的病症关系密切。对一千例小儿山根脉纹的调查发现,脉纹呈水平者多,示脾胃有病,呈垂直状者则示肺经有病,而呈斜纹者,似无病态之意义。至于脉纹之颜色,青色者是惊风、虫症、感冒之急征,而黄色有多见于泄泻、积滞、呕吐、疳证等脾胃疾患,而红色则多见于肺经病证如哮喘、喘咳等。 (二)新生儿病证 以往认为新生儿黄疸是生前受母体孕时之热湿薰染或临产时受湿热之邪所侵,名曰胎黄。在药物疗法中,以中药和西药并用效果最好,其次是单纯中药,单独用西药效果差。这个结论是从24小时内血胆红素下降的水平的差异得出的结论。不仅具有对血型的原因所致的新生儿溶血症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在3-4天内恢复正常,且可以使原因不明及因感染所致的高胆红毒血症痊愈之功;对由于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

《中国医学通史》

最近搜索:
查看
最近浏览
暂无记录

古医密码 Guyimima.com © 2019-2024 粤ICP备1812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