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 寒证发热恶寒者,病发于太阳也。无热恶寒者,病发于少阴也。温疫发热是潮热,非若伤寒壮热,初起间有恶风,及次日即口渴畏热。而疫证憎寒壮热,有如瘅疟是已。 呕利 少阳胆木,挟火披猖,呕是上冲,利由下迫,此谓风温之呕利也。中虚始利,聚饮而呕,此湿温之呕利也。若夫胃气不降,肺气不和之呕利,疫多有之。盖或温或疫,凡呕利者,是其邪之出路,不可遽止,寒病反是。 诸痛 头痛目痛,太阳阳明伤寒者不至侧倾难举,温与疫则头痛如劈,两目昏瞀,势若难支,骨烦疼,腰如被杖。寒病责在伤阳,温疫责在亏阴。 肢冷 在寒证是肾阳不通,在温证、疫证是肝阳不宣,所以寒踞少阴,与热伏厥阴有别。 鼻衄 寒证见之是邪气之将退,温疫见之乃邪气之正进。 蓄血 寒证当汗不汗,热结膀胱,温疫当下失下,火郁膜原,均有此证。凡发热不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而喜忘者皆是。
《医医小草》
〔钱〕风温热,壮热,相似。潮热,时间发热,过时即止,来日根据时又热,此欲发惊候也。壮热者,一向热而不已,甚则发惊痫也。风温者,身不热,而口中气热又有风温证者,但温而不热。伤寒热,口热呵欠顿闷项急。(曾云∶伤寒热,十指稍冷,鼻流清涕,发热无汗,面惨凌振,右腮有紫纹。)痘疮热,喷嚏,悸动,耳尖冷。(曾云∶麻豆热、面赤足冷,身发壮热,呵欠、顿闷、咳嗽、腰疼,时或作惊,腹痛目痢、及中指独冷者,是也。)变蒸热,唇上白泡珠起,耳冷。(曾云∶变蒸热、温温微热、气粗惊少,乳泻黄,上唇尖有小泡、如水珠子,即变蒸也,不须用药攻治。)疳热,面黄,吃炭土,羸瘦,鼻下赤烂。惊风热,发搐悸痫,脉数烦躁,颠 恍忽。(曾云∶惊风热、遍身发热,面光自汗,心悸不宁,脉数烦躁,治法与急惊证同,所用药饵,必先解表。)〔杨〕小儿之病,惟热居多,夫热有潮热,惊热,夜热,余热,食热,疳热,壮热,烦热,积热,风热,虚热,客热,癖热,寒热,血热,疮疹热,十六者大同而小异。热之始发,必有所因也,其潮热发歇有时,惊热颠叫恍忽,夜热夕发旦止,余热寒邪未尽,食热肚腹先发,疳热骨蒸盗汗,壮热一向不止,烦热心躁不安,积热颊赤口疮,风热汗出身热,虚热困倦少力,客热来去不定,痰热涎嗽饮水,寒热发如疟状,血热辰巳发热,疮疹热耳鼻尖冷,诸证得之,各有所归。其间或有三两证交互者,宜随其轻重而处治之。〔薛〕小儿之热,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之不同,虚实温壮四者之不一,及表里血气,阴阳浮陷,与夫风湿痰食,各当详之。心热者,额上先赤,心烦心痛,掌中热而哕,或壮热饮水,巳午时益甚。肝热者,左颊先赤,便难转筋,寻衣捻物,多怒多惊,四肢困倦,寅卯时益甚。脾热者,鼻上先赤,怠惰嗜卧,身热饮水,遇夜益甚。肺热者,在颊先赤,手掐眉目,喘咳,寒热饮水,日西热甚。肾热者,颏下先赤,两足热甚,骨苏苏如虫蚀,热甚不能起于床,夜间益甚。仍当辨其虚实,实则面赤气粗,口燥唇肿,作渴饮冷,大小便难,或掀衣露体,烦啼暴叫,伸体而卧,睡不露睛,手足指热,宜用表下。虚则面色青白,恍忽神缓,口中虚冷,嘘气软弱,喜热恶寒,泄泻多尿,或乍凉乍温,怫郁惊惕,上盛下泄,夜则虚汗,屈体而卧,睡而露睛,手足指冷,宜用调补。壮热者肢体大热,热不已则发惊痫。温热者肢体微热,热不已则发惊搐。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以手轻扪之则热,重按之不热,此皮毛血脉之热,热在表也。重按之筋骨之分则热,轻手则不热,此筋骨之热,热在里也。不轻不重,按之而热,此肌肉之热,热在表里之间也。以虚实分属表里而言之,壮热恶风寒,为元气不充,表之虚热也。壮热不恶风寒,为外邪所客,表之实热也。壮热饮汤,为津液短少,里之虚热也。壮热饮水,为内火销烁,里之实热也。若夫内外皆热,则喘而渴,齿干烦冤腹满,四肢热,逢风寒如炙于火,能冬不能夏,是皆阳盛阴虚也。脉尺寸俱满为重实,尺寸俱弱为重虚。脉洪大,或缓而滑,或数而鼓,此热盛拒阴,虽形证似寒,实非寒也。热而脉数按之不鼓,此寒盛格阳,虽形证似热,实非热也。发热恶热,大渴不止,烦躁肌热,不欲近衣,其脉洪大,按之无力,成兼目痛鼻干者,此血虚发躁也,当补其血。如不能食而热,自汗者气虚也,当补其气。仲景论内外不足,发热自汗之证,禁不可发汗;如饮食劳役,虽病发热,误发其汗,则表必虚也。身热而汗出者,风也。发热身疼而身重黄者,湿也。憎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胸痞者,痰也。发热头痛脉数者,食也。 寸口脉微,为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尺脉弱为阴不足,阳气下入阴中则发热,阴阳不归其分,则寒热交争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安静,是重阳无阴也,当亟泻其阳,峻补其阴。至若身热脉弦数,战栗而不恶寒者,瘅疟也。发热恶寒,脉浮数者,温病也。若四肢发热,口舌咽干,是火热乘土位,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也。若身体沉重,走注疼痛,乃湿热相搏,风热郁而不得伸也。
《证治准绳·幼科》
三潮,早午晚熏洗、服药,必在将潮未潮之先,以激其怒。若已潮过,有何益乎?故 将潮时,令儿不得安睡,先熏洗其面,随洗手足,既饲之以汤饮,随灌煎药,更相搬弄,以俟其潮,故谓之弄潮。弄潮儿必啼哭怒泣,则内有以激其气;更加熏洗刮擦,则外有以助其势。内外夹攻, 无不潮矣。 《保婴集》云∶ 出潮时,五液俱全,则经络宣通,无有留邪。若五液不足,各有余邪也。汗不足则发热,涕不足为鼻渊,泪不足则为珠管(睛珠起星),吐不足则为牙疳,泻不足则为肠 。此皆 毒余邪,当随证而治之。 《青囊集》云∶ 出之际,为风阻遏,不能全收者,即当服疏散肌表之剂,则 疹自退矣。若色变青紫,此热毒内攻也。攻于脾则呕吐;攻于胃则不食;攻于肝则筋急,遍身疼痛;攻于心则舌黑面黑,神昏谵语;攻于肺则喘促,摇头掣手,甚则鼻塞舌干唇焦,不省人事。此皆恶候也。如或身热,小水短赤,神不昏,胸不突,腹不胀,庶或可治也。 《保婴集》云∶肺受毒则胀壅喘急,脾受毒则呕吐困倦,胃受毒则满闷不食,肝受毒则目闭不开,心受毒则语言不清,肾受毒则黑陷而不能救矣。 霖按∶《 疹全书》及李豆仙诸论,治法未淳,然辨证处细针密缕,发前人所未发,学人宜细心参玩也。
《痧疹辑要》
诊断学术语。系一种内伤杂病的辨证方法。即以气、血的病证为纲进行辨证。属气血痰食辨证的一部分。详该条。
《中医词典》n~o~p~q
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病机的概括。 辨证,是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辨证素材的基础上,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与综合,以判别疾病,探求病因,确定病位,预测疾病发展趋势的一种诊断方法,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辨证的方法很多,是历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所不断创造的。除前面介绍的八纲辨证,主要还有: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等。病因辨证着重从证候分析入手判别病因;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各种内伤杂病,是综合运用其他辨证的方法,直接为治则的拟定创造条件;气血津液辨证和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互为补充;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分别适用于外感热病中“伤寒病’与外感热病中的“温病”。此外,三焦辨证也是温病的辨证方法之一。各种辨证各有千秋,相互间有部分内容是交叉的,学习时定要细习体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掌握好。 学习辨证的另一方面是要认清证与病的区别。 病是指有一定的致病原因,发病有共同的特点,经历不同阶段,虽然不同患者表现可有所不同,但基本特点和病理是一致的。古代,对病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有的认识与当代相近,如疟疾,早在二干年
诊断学术语。系辨证方法之一。是各种辨证的核心。它以脏腑生理、病理特点为基础,通过四诊八纲,辨别五脏六腑的阴阳、气血、虚实、寒热等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词典》z~其他
【卫分证】 【气分证】 【营分证】 【心包证】 【血分证】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桂(叶天士)在《内经》、《伤寒论》等基础上,根据外感温热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结出的一种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辨证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临床表现成份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心包证等多种证候,反映了外感温热病不同阶段的不同证型,以及邪正斗争的形势,揭示了外感温热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卫气营血辨证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丰富了外感热病学辨证论治的方法。
三焦辨证 【上焦病证】 【中焦病证】 【下焦病证】 【三焦病证的传变】 三焦辨证是清代医家吴瑭(吴鞠通)在《内经》及叶桂等医家论述的基础上,根据外感温热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的一种辨证方法。 三焦辨证根据温热之邪侵犯人体,导致三焦所属脏腑经络产生病理变化所出现的临床表现,把外威温热病的一般过程,划分为三个深浅不同而互有联系的阶段。如上焦病证是温热病的初期,中焦病证是温热病的中期或极期,下焦病证是温热病的末期。 三焦辨证根据病邪的性质、人体的体质、以及邪正斗争的趋势成u分为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为治疗提供依据。三焦辨证丰富了外感热病学辨证论治的方法。
综合性医书。上海中医学院编着。共分上、下二篇;上篇为基础理论,论述生理与病理、疾病与病因、诊断方法、治法与方药。下篇为临床应用,首论辨证施治总纲,然后分别阐述外感热病、杂病、各科常见证候的辨证施治以及辨证施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等问题。书中强调辨证施治必须首先抓住阴阳失调和邪正斗争这两种矛盾,并应随时掌握疾病的发展而随机应变。篇末附述试用于肿瘤的一些中草药等。全书力求理论联系实际,论述简要。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医词典》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