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的五轮之一。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即黑睛。《银海精微》:“肝属木,曰风轮。在眼为乌睛。”乌睛主要指角膜。其病多与肝胆有关。黑睛边缘紧接白睛,二者的病变常相互影响。参见黑睛条。
《中医词典》e~f~g
此症是肝经积热,气血失调所致。其主要症状是风轮(黑睛)部位有颗粒突起,白睛(球结膜)有赤脉缠布追随,色红如豆,故名。
《中医名词词典》
风轮赤豆是因黑睛上有颗粒样小泡突起,且有赤脉追随牵绊,色红如赤小豆之状而得名。《证治准绳·七窍门》称为轮上一颗如赤豆证。现简称为风轮赤豆。本病多见于小儿,常反复发作,愈后遗留瘢痕而影响视力。类似西医学的束状角膜炎。 本病多因肝经积热,火郁风轮,气血失调,脉络瘀滞所致。或脾虚气弱,痰停气滞,痰气混结,郁于风轮。 临床表现为风轮上有灰白色颗粒样小泡突起,初起多位于黑睛边缘,渐向黑睛中央发展,赤脉自气轮成束状追随缠布,状如彗星,直达风轮表面,故色红如赤豆。赤豆日渐增大,溃破后中间凹陷,愈后留下瘢痕而影响视力。本病时发时止,发作时红赤疼痛,羞明泪出;静止时色淡白,诸症缓解。小儿患者之颈侧,每可触到成串瘰核。 本病患者大多素体虚弱,受邪发病,故多虚中央实之证。论治当辨明虚实主次,偏于实者以清肝为主,偏于虚者以调理脾胃为主。平时则应注意锻炼,加强营养,改善体质,以减少复发。 方用洗肝散加减或香贝养荣汤加减。
病名。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讲义》。也即轮上一颗如赤豆。本病多由肝经积热,气血瘀滞所致。治法:初起用龙胆泻肝汤平肝泻热,病久用甘露饮养阴清热。参见轮上一颗如赤豆。
风轮赤豆是因黑睛上有颗粒样小泡突起,且有赤脉追随牵绊,色红如赤小豆之状而得 名。《证治准绳·七窍门》称为轮上一颗如赤豆证。现简称为风轮赤豆。本病多见于小儿,常 反复发作,愈后遗留瘢痕而影响视力。类似西医学的束状角膜炎。 本病多因肝经积热,火郁风轮,气血失调,脉络瘀滞所致。或脾虚气弱,痰停气滞,痰 气混结,郁于风轮。 临床表现为风轮上有灰白色颗粒样小泡突起,初起多位于黑睛边缘,渐向黑睛中央发 展,赤脉自气轮成束状追随缠布,状如彗星,直达风轮表面,故色红如赤豆。赤豆日渐增 大,溃破后中间凹陷,愈后留下瘢痕而影响视力。本病时发时止,发作时红赤疼痛,羞明泪 出;静止时色淡白,诸症缓解。小儿患者之颈侧,每可触到成串瘰核。 本病患者大多素体虚弱,受邪发病,故多虚中央实之证。论治当辨明虚实主次,偏于实 者以清肝为主,偏于虚者以调理脾胃为主。平时则应注意锻炼,加强营养,改善体质,以减 少复发。 方用洗肝散加减或香贝养荣汤加减。
《中医眼科学》
风轮破碎,内中膏汁叠出也。不治者,甚则膏尽珠HT 。有因自破牒出,而火气得以舒泄,内外不治,致气定而胀出不收者。有医以寒凉逐退内火,外失平治,滞定为凸起者,乃不治之病。初起由风热攻击,及撞损真膏等害,血气瘀滞亢极,攻碎神珠,神珠之中膏汁,俱已溃烂而出,纵有妙手,不复可救,但可免其HT 凸而已。珠上膏水斑杂结为翳,状如白混障者,南人呼为白果。即华元化复生,何能为也。
《证治准绳·杂病》
钉翳根深者,与膜入水轮同也,此乃劳伤肝经,或性躁急促之人,啼哭含情之妇,欲强制郁伤于肝,赤涩难开,痛牵头脑,泪出羞明怕日,钉翳日深,接引黄仁,根深血援终不移。治法∶用退热饮去风散血之剂,或痛甚服酒调散一二帖,头痛熨以葱艾,洗以防风、川芎、菊花、归尾、白芷、麻黄、羌活、荆芥之类,量翳大小轻重吹以丹药,将息避风,大忌淫欲嗔怒,不疼不痛,亦为不治之症也。 风轮钉翳图(图缺) 问曰∶风轮生翳如针如麻米者何也?答曰∶肝虚火动也。此症多是性躁之人,或思虑太过所致。治法∶疼痛甚者,宜服洗肝散、糖煎散,点用珍珠散加凉膈散。(俱在前) 洗肝散 栀子 薄荷 防风 当归 甘草 连翘 大黄 黄芩 苍术 羌活 菊花 木贼 赤芍 上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蜜水调下,或煎,日进二三服。 糖煎散 龙胆草 防风 防己 大黄 荆芥 赤芍药 当归 甘草 川芎 上各等分为末。水煎,临时投入砂糖少许,同服。
《银海精微》
即眼球外观呈黑色的部份,相当解剖学上的角膜部份。
轮上一颗如赤豆 因肝经积热,气滞血瘀,或脾虚挟痰所致。临床以黑睛生翳呈颗粒样突起,赤脉自白睛深入黑睛,色红如赤豆,伴见羞明、流泪,目赤疼痛等为特征的黑睛病。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1部分:疾病》(修订版)
阅各家眼科所载,有蟹睛突出者,有旋螺高起者,人人皆知为有余之症。至于全珠下陷,庇小有凹痕者,不知其为有余,误用补药,以火助火,火气太盛,耗却神膏,致眼珠全坏者有之。至于风轮上有凹痕如豆大,或如瓜子大,俱有余之症,不可不知。当用发散之剂。蟹睛、旋螺不敢点平下去,乃敢点下陷有痕等症,用白玉锭、元灵丹点。
《眼科阐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