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蒺藜

摘要:《本草经解》,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少阴心经,厥阴肝经,月经不通,菟丝子,淫羊藿,白蒺藜,明目,开窍,饮食,喉痹,心经,肝经,气味,乳房,蒺藜,少阴,厥阴,月经,乳汁,中医,医学,全文,在线阅读,电子书 。

气温.味苦.无毒.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炒去刺)

白蒺藜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升味降.秉火气而生阳也.主恶血者.心主血.肝藏血.温能行.苦能泄也.症者有形可征也.有形之积聚.皆成于血.白蒺藜能破之者.以入心肝而有苦温气味也.痹者闭也.喉痹.火结于喉而闭塞不通也.温能散火.苦可去结.故主喉痹.乳难.乳汁不通也.乳房属肝.气温达肝.其乳自通.白 ……

[阅读全文]

转自:古医密码

原文地址:https://www.guyimima.com/Contents/MuLu/ShuJiNeiRong/bencaojingjie-7-2-0-0

1 2 3 4 5
请选择评分
赞助商链接
 相关阅读
  • 白蒺藜

    气温.味苦.无毒.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炒去刺) 白蒺藜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升味降.秉火气而生阳也.主恶血 …… [全文]

    《本草经解》

  • 白蒺藜

    苦辛温,无毒。酒浸焙焦,去刺研用。 《本经》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 发明 白蒺藜性升而散,入肝肾经,为治风明目要药。风入少阴、厥阴经者,为响导。 目病,为风木之 …… [全文]

    《本经逢原》

  • 白蒺藜

    苦、辛、温。入足厥阴,兼入手太阴经气分。去风湿,泻肺气。乳闭可通,症瘕可疗,阴溃可消,带下可止,并治一切咳逆、肺痿喉痹、明目肿毒等症,皆借此辛散之力也。 如菱角,白色。治风,黄酒拌蒸。清肺,鸡子清炒 …… [全文]

    《得配本草》

  • 白蒺藜

    【药用】本品为蒺藜科植物刺蒺藜的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苦,微温。入肝经。 【功效】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临床应用】1.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眼花等症。 白蒺藜具有平降肝阳的作用,临床常与 …… [全文]

    《中药学》

  • 白蒺藜

    (隰草)白蒺藜滋补肝肾兼散风邪逐瘀 沙苑蒺藜益精强肾 白蒺藜(专入肝肾。兼入肺)。质轻色白。辛苦微温。按据诸书。虽载温能补肾。可治精遗溺失。暨腰疼劳伤等症。然总宣散肝经风邪。凡因风盛而见目赤肿翳。并 …… [全文]

    《本草求真》

  • 足厥阴肝经

    肝脏图(图缺) 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共七叶.附着于脊之第九椎.其治在左.其藏在右.在肾之前.并胃.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臭臊. …… [全文]

    《针灸聚英》

  • 白蒺藜

    味苦辛.入足少阴厥阴经.功专通利破血去风.得鸡子油.治偏枯神效.得贝母下死胎.得当归通月事.牙齿摇动者.以根烧灰涂之. …… [全文]

    《本草撮要》

  • 白蒺藜子

    味苦辛,性温无毒,入肺肝肾三经。主恶血块,症结喉痹,产难乳闭,小儿头疮,皮肤风痒,头痛,咳逆肺痿,除烦下气,明眼目,去燥热,疗肿毒,止遗泄。其叶可作浴汤治风,杵去刺,酒蒸炒用,乌头为使。沙苑蒺藜,主补 …… [全文]

    《雷公炮制药性解》

  • 气味

    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苦先走心,谷味辛先走肺,谷味甘先走脾,谷味酸先走肝,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 …… [全文]

    《顾松园医镜》

  • 蒺藜

    气味苦温,无毒。主治恶血,破瘕症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 (蒺藜始出冯翌平泽或道旁,今西北地多有。春时布地,蔓生细叶,入夏做碎小黄花,秋深结实,状如菱米,三角四刺,其色黄白,实内有 …… [全文]

    《本草崇原》

赞助商链接
目录
最近浏览
暂无记录

古医密码 Guyimima.com © 2019-2024 粤ICP备1812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