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
摘要:《老年百病防治》,临床表现,前列腺,开窍,咳嗽,便秘,饮食,大肠,脱肛,水肿,中医,分娩,湿热,表里,营养,腹泻,脾胃,痢疾,下肢,腹部,大便,肿瘤,中医,医学,全文,在线阅读,电子书 。
脱肛又称肛管直肠脱垂,是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小儿和久病体弱的患者,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患。
脱肛是由于直肠周围组织和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所致,老年人引起脱肛的原因主要有:
1.年老体弱。年老体弱,营养不良,直肠粘膜下层松弛,容易与肌层分离,形成直肠粘膜脱垂。
2.多次分娩。妇女多次分娩,肌肉张力减退,骨盆肌肉松弛、因而直肠周围组织亦松弛,失去支持固定作用,发生直肠脱垂。
3.疾病影响。慢性腹泻、慢性痢疾、习惯性便秘、长期咳嗽、前列腺肥大、膀胱结石等,或因久病致直肠周围组织松弛,或因持续性增加腹压、均可导致脱肛发生。此外,晚期内痔、直肠息肉、直肠肿瘤等疾患,由于经常脱出,将直肠粘膜向下牵引,长此以往,可合并直肠粘膜脱垂。
4.神经营养障碍。患神经性疾病或神经营养障碍,由神经支配的直肠周围组织和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可引起直肠粘膜、直肠、肛管脱垂。
中医认为,脱肛的病变部位虽在大肠,但肺与大肠相表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开窍于二阴,故肺、脾胃、肾等脏腑的病变均可影响大肠而发生脱肛。老年人气血衰退,中气不足,或妇女多次分娩,耗伤气血,或久泻久咳等均可致气虚下陷,固摄失司而发生本病。此外,饮食不节,恣食辛辣肥甘,醇酒厚味,均可致湿热下注而发为脱肛。
本病起病缓慢,无明显全身症状。早期只在排大便时直肠粘膜脱出,便后能自行回纳,日久长期反复,可引起直肠粘膜充血、水肿或糜烂,常可见血性粘液从肛门流出,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引起瘙痒。因病久体弱或日久失治,可致直肠或部分乙状结肠脱出,且不易回复,须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方能回纳。常伴有大便不净,大便不畅,下腹部坠胀,腰及两下肢酸胀沉重。临床上根据脱垂的轻重,常将脱肛分为三度:粘膜脱垂称一度脱垂,表现为脱出物呈淡红色,长3~5厘米,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然回复;直肠全层脱出称二度脱垂,表现为脱出物呈圆锥形,淡红色,为环状而有层次的粘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长约5~10厘米,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复;直肠、肛管翻出于肛门外称三度脱垂,表现为脱出物长达10厘米以上,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
1.防治脱肛诱因。久泻、久咳、便秘等疾病易致老年脱肛,积极防治这些疾病,可减少脱肛的发生。
2.饮食有节。避免过食辛辣肥甘、醇酒厚味,可减少体内的湿热蕴积,预防湿热下注,可有效地预防脱肛。
3.加强饮食营养。老年人应注意饮食营养搭配,合理膳食,避免营养不良致体质虚弱,中气足则不发生本病。
4.避免多胎生育。多胎生育者极易患本病,故积极提倡计划生育,少生优生,可减少本病的发生。
5.生活起居有度。老年人平素生活应有一定的规律,勿过劳过逸,过劳则耗伤气血,过逸则气血郁滞,均易患本病,劳逸结合,则气血条达,可预防本病。
6.保持肛门清洁卫生。老年人已患有脱肛者,应及时回复纳入,保持肛门清洁卫生,避免并发感染。
1.一般治疗。本病西药无特效药物治疗,患病者应注意休息,勿站立及劳累过度,加强饮食营养,少吃辛辣发物,注意预防感染。
2.中医辨证论治。气虚下陷,表现为直肠脱出于肛外,便后脱出,甚或行走、站立、咳嗽、排尿用力时亦脱出,伴见神疲体倦,纳减,便溏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柴胡6克、生黄芪36克、升麻1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陈皮10 ……
转自:古医密码
原文地址:https://www.guyimima.com/Contents/MuLu/ShuJiNeiRong/laonianbaibuzhi-14-1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