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镇肝熄风汤

摘要:《医学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将军之官,熟地黄,类中风,川楝子,代赭石,赤石脂,怀牛膝,石膏,甘草,龟板,肝热,发热,茵陈,补肾,玄参,中风,薄厥,胃气,生发,类中,中医,医学,全文,在线阅读,电子书 。

治内中风证(亦名类中风,即西人所谓脑充血证),其脉弦长有力(即西医所谓血压过高),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至于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撤消,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

怀牛膝(一两) 生赭石(一两,轧细) 生龙骨(五钱,捣碎) 生牡蛎(五钱,捣碎) 生龟板(五钱,捣碎) 生杭芍(五钱) 玄参(五钱) 天冬(五钱) 川楝子(二钱,捣碎) 生麦芽(二钱)茵陈(二钱) 甘草(钱半)

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一两。痰多者,加胆星二钱。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八钱、净萸肉五钱。大便不实者,去龟板、赭石,加赤石脂(喻嘉言谓石脂可代赭石)一两。

风名内中,言风自内生,非风自外来也。《内经》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盖肝为木脏,木火炽盛,亦自有风。此因肝木失和风自肝起。又加以肺气不降,肾气不摄,冲气胃气又复上逆,于斯,脏腑之气化皆上升太过,而血之上注于脑者,亦因之太过,致充塞其血管而累及神经。其甚者,致令神经失其所司,至昏厥不省人事。西医名为脑充血证,诚由剖解实验而得也。是以方中重用牛膝以引血下行,此为治标之主药。而复深究病之本源,用龙骨、牡蛎、龟板、芍药以镇熄肝风,赭石以降胃降冲,玄参、天冬以清肺气,肺中清肃之气下行,自能镇制肝木。至其脉之两尺虚者,当系肾脏真阴虚损,不能与真阳相维系。其真阳脱而上奔,并挟气血以上冲脑部,故又加熟地、萸肉以补肾敛肾。从前所拟之方,原止此数味。后因用此方效者固多,间有初次将药服下转觉气血上攻而病加剧者,于斯加生麦芽、茵陈、川楝子即无斯弊。盖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果,若但用药强制,或转激发其反动之力。茵陈为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阳生发之气,与肝木同气相求,泻肝热兼舒肝郁,实能将顺肝木之性。麦芽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将顺肝木之性使不抑郁。川楝子善引肝气下达,又能折其反动之力。方中加此三味,而后用此方者,自无他虞也。心中热甚者,当有外感,伏气化热,故加石膏。有痰者,恐痰阻气化之升降,故加胆星也。

内中风之证,曾见于《内经》。而《内经》初不名为内中风,亦不名为脑充血,而实名之为煎厥、大厥、薄厥。今试译《内经》之文以明之。《内经》脉解篇曰∶“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盖肝为将军之官,不治则易怒,因怒生热,煎耗肝血,遂致肝中所寄之相火,掀然暴发,挟气血而上冲脑部,以致昏厥。此非因肝风内动,而遂为内中风之由来乎?

《内经》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此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盖血不自升,必随气而上升,上升之极,必至脑中充血。至所谓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者,盖气反而下行,血即随之下行,故其人可生。若其气上行不反,血必随之充而益充,不至血管破裂不止,犹能望其复苏乎。

读此节经文,内中风之理明,脑充血之理亦明矣。

《内经》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则形绝,血宛(即郁字)于上,使人薄厥。”观此节经文,不待诠解,即知其为肝风内动,以致脑充血也。其曰薄厥者,言其脑中所宛之血,激薄其脑部,以至于昏厥也。细思三节经文,不但知内中风即西医所谓脑充血,且更可悟得此证治法,于经文之中,不难自拟对证之方,而用之必效也。

特是证名内中风,所以别外受之风也。乃自唐、宋以来,不论风之外受、内生,浑名曰中风。夫外受之风为真中风,内生之风为类中风,其病因悬殊,治法自难从同。若辨证不清,本系内中风,而亦以祛风之药发表之,其脏腑之血,必益随发表之药上升,则脑中充血必益甚,或至于血管破裂,不可救药。此关未透,诚唐、宋医学家一大障碍也。迨至宋末刘河间出,悟得风非皆由外中,遂创为五志过极动火而猝中之论,此诚由《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句悟出。盖肝属木,中藏相火,木盛火炽,即能生风也。大法,以白虎汤、三黄汤沃之,所以治实火也。以逍遥散疏之,所以治郁火也(逍遥散中柴胡能引血上行最为忌用,是以镇肝熄风汤中止用茵陈、生麦芽诸药疏肝)。以通圣散(方中防风亦不宜用)、凉膈散双解之,所以治表里之邪火也。以六味汤滋之,所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以八味丸引之,所谓从治之法,引火归源也(虽曰引火归源,而桂、附终不宜用)。细审河间所用之方,虽不能丝丝入扣,然胜于但知治中风不知分内外者远矣。且其谓有实热者,宜治以白虎汤,尤为精确之论。愚治此证多次,其昏仆之后,能自苏醒者多,不能苏醒者少。其于苏醒之后,三四日间,现白虎汤证者,恒十居六七。因知此证,多先有中风基础,伏藏于内,后因外感而激发,是以从前医家,统名为中风。不知内风之动,虽由于外感之激发,然非激发于外感之风,实激发于外感之因风生热,内外两热相并,遂致内风暴动。此时但宜治外感之热,不可再散外感之风,此所以河间独借用白 ……

[阅读全文]

转自:古医密码

原文地址:https://www.guyimima.com/Contents/MuLu/ShuJiNeiRong/yixuezhongzhongcanxilu-15-5-0-0

1 2 3 4 5
请选择评分
赞助商链接
 相关阅读
  • 5.镇肝熄风汤

    治内中风证(亦名类中风,即西人所谓脑充血证),其脉弦长有力(即西医所谓血压过高),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 …… [全文]

    《医学衷中参西录》

  • 镇肝熄风汤

    怀牛膝30克 生赭石30克(轧细)生龙骨15克(捣碎)生牡蛎15克(捣碎)生龟版(捣碎)15克 生杭芍15克 玄参1.5克 天冬15克 川楝子6克(捣碎)生麦芽6克 茵陈6克 甘草4.5克;治内中风证 …… [全文]

  • 牛膝

    ;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引敌国(火)下行;利尿通淋。主腰膝酸痛;下肢痿软;血滞经闭;痛经;产后血瘀腹痛;征瘕;胞衣不下;热淋;血淋;跌打损伤;痈肿恶疮;咽喉肿痛;百倍、牛茎、脚斯蹬、铁牛膝、杜牛膝 …… [全文]

  • 大便或秘或利

    〔大〕经云∶春伤于风,夏必飧泄。盖木气刑土也。土不能渗泄则木气胜,故泄。风气行精液燥,故秘。即不可转以秘燥为风也。余家中宗亲张公度母氏年七十,日下利数十行,百方治之不愈,又苦腰脚拘挛,公度以蒺藜、酸枣 …… [全文]

    《证治准绳·女科》

  • 大便或秘或利

    〔大〕经云∶春伤于风,夏必飧泄。盖木气刑土也。土不能渗泄则木气胜,故泄。风气行精液燥,故秘。即不可转以秘燥为风也。余家中宗亲张公度母氏年七十,日下利数十行,百方治之不愈,又苦腰脚拘挛,公度以蒺藜、酸枣 …… [全文]

    《女科证治准绳》

  • 论脑充血证可预防及其证误名中风之由

    脑充血证即《内经》之所谓厥证,亦即后世之误称中风证,前论已详辩之矣。而论此证者谓其猝发于一旦,似难为之预防。不知凡病之来皆预有朕兆,至脑充血证,其朕兆之发现实较他证为尤显着。且有在数月之前,或数年之前 …… [全文]

  • 中风

    《素问·风论》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滑云∶枯当作风。)或(当作均)。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曰∶风气藏于 …… [全文]

    《重订灵兰要览》

  • 中风

    猝倒无知.牙关紧闭.痰涎上壅.危在顷刻是也.李东垣主气虚.刘河间主火盛.朱丹溪主湿盛生痰.三子皆言中风之因.如作文之推原法.薛立斋赵养葵.言真水竭.真火虚.肝郁脾伤.及诸虚所致.更推展言之.总非正面文 …… [全文]

    《时方妙用》

  • 中风

    〔大〕夫产后中风者,由产时伤动血气,劳损腑脏,未曾平复,起早劳动,致使气虚而风邪乘虚入之,故中风。风邪冷气,客于皮肤经络,但疼痹羸乏不任,少气。大凡筋脉挟寒,则挛急 僻,挟温则纵缓虚弱。若入诸脏,恍惚 …… [全文]

    《证治准绳·女科》

  • 中风

    小续命汤(《千金》) 通治八风五痹痿厥等疾,以一岁为总,六经为别,春夏加石膏、知母、黄芩,秋冬加官桂、附子、芍药,又于六经别药内,随证细分加减,自古名医,不能越此。 麻黄(去节) 人参(去芦) 黄芩 …… [全文]

    《证治准绳·类方》

赞助商链接
目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

编著/作者: 张锡纯

更新日期:2021年7月7日

《医学衷中参西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简介
医论
作者:张锡纯 朝代:清 年份:公元1909年
详细内容
最近浏览
暂无记录

古医密码 Guyimima.com © 2019-2024 粤ICP备1812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