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

摘要:《针灸甲乙经》,咳逆上气,端正,大肠,六腑,鼻衄,腰痛,气喘,脓血,咳逆,瘅热,黄帝,胸痹,膈中,五脏,五变,不举,季胁,狐疝,耳聋,逆气,小理,中医,医学,全文,在线阅读,电子书 。

黄帝问曰∶人俱受气于天,其有独尽天寿者,不免于病者,何也?岐伯对曰∶五脏者固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大小长短浓薄结直缓急者。凡此二十五变者,各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也。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太素》云外邪不能伤),易伤于忧;心大则忧弗能伤,易伤于邪(《太素》亦作外邪);心高则满于肺中,闷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杨上善云∶心脏言神有八变,后四脏但言脏变不言神变者,以神为魂魄意之主,言其神变则四脏可知,故略而不言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一作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逆气;肺高则上气喘息咳逆;肺下则逼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逆上气;肺脆则善病消瘅易伤也(一云易伤于热喘息鼻衄);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病胸胁偏痛。

肝小则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善(一作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加胁下急,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偏痛。

脾小则安,难伤于邪;脾大则苦腠 (音停)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 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外易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螈 善胀。

肾小则安难伤;肾大则(一本云耳聋或鸣,汁出)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于邪;肾高则善病腰膂痛,不可以俯仰(一本云背急缀耳脓血出或生肉塞);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俯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善腰尻痛。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以善常病也。

曰∶何以知其然?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 者心高,小短举者心下, 长者心坚, 弱小以薄者心脆,直下不举者心端正, (一作面)一方者心偏倾。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一作大)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浓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浓者肺端正,膺偏竦(一作欹)者肺偏倾。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 者肝高,合胁脆 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胁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

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耳高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病也。

曰∶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忧大恐怵惕之志,犹弗能感也,大寒甚热弗能伤也;其有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曰∶五脏六腑,邪之舍也。五脏皆小者,少病,善 ……

[阅读全文]

转自:古医密码

原文地址:https://www.guyimima.com/Contents/MuLu/ShuJiNeiRong/zhenjiujiayijing-6-5-0-0

1 2 3 4 5
请选择评分
赞助商链接
 相关阅读
  •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

    黄帝问曰∶人俱受气于天,其有独尽天寿者,不免于病者,何也?岐伯对曰∶五脏者固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大小长短浓薄结直缓急者。凡此二十五变者,各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也。 心小则安,邪弗 …… [全文]

    《针灸甲乙经》

  • 医学或问

    (凡五十一条) 或问∶医学源流,自轩岐以来,以医术鸣世,与夫着书立言,俾后人之可法者,几何人哉?请明以告我。曰∶予尝阅故学士宋公景濂之文而得其说矣,请陈如下∶夫《黄帝内经》,虽疑先秦之士根据仿而作之 …… [全文]

    《医学正传》

  • 二十八、本藏二十五变

    (灵枢本藏篇 全)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奉,养也。周,给也。人身以血气为本,精神为用,合是四者以奉生,而性命周全矣。)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 …… [全文]

    《类经》

  • 五脏命分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七第四十七《本脏篇》,又见《甲乙经》卷一第五。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于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太初之无,谓之道也。太极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也。 …… [全文]

    《黄帝内经太素》

  • 二十四、六腑之病取之于合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黄帝曰∶余闻五脏六腑之气,荥输所入为合,令何道从入?入安连过?愿闻其故。(五脏六腑皆有五 ,五 之所入为合,即各经之合穴也。然手之三阳,复有连属上下、气脉相通者,亦谓之 …… [全文]

    《类经》

  • 十四、或问

    予编《秘传》竟,或有进而问者曰∶诸家所言某穴主某病,某病必宜取某穴,其说确不可易乎?曰∶此不过示以大概,其实治病无定穴也。大凡邪中于人,与正周流上下,或在气分,或在血分,无有定止,故喻用针正如用兵,彼 …… [全文]

    《金针秘传》

  • 六腑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个脏器。其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在古代,腑写作“府”,“府”是中空的,是盛放物品之处,有出有入。六腑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传化”,有传导变化之意,说明六 …… [全文]

  • 诸阳受气于四肢诸阴受气于五脏论

    黄帝针经云。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乎终始。五脏为记。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五腑为阳。 …… [全文]

    《普济方·针灸》

  • 十六、五脏五六腑六

    (灵枢本输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谓如十二经脉之,起止有序也。)络脉之所别处,(如十五络脉各有所别也。)五输之所留,(如下文井荥 经合穴,各有所留止也。)六腑之所与合 …… [全文]

    《类经》

  • 本脏四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 [全文]

    《灵枢悬解》

赞助商链接
目录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简介
针灸
《针灸甲乙经》(公元282 年)晋.皇甫谧(士安)撰。十二卷。论述生理、病理、诊断、经络、俞穴和针灸治疗等方面,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详细内容
最近浏览
暂无记录

古医密码 Guyimima.com © 2019-2024 粤ICP备1812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