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惊风

摘要:《止园医话》,口鼻气冷,神经衰弱,炙甘草,补骨脂,慢惊风,慢脾风,吐泻,咳嗽,止泻,解毒,惊风,饮食,虚热,自汗,甘草,山药,痰鸣,白芍,党参,冷汗,民国,中医,医学,全文,在线阅读,电子书 。

此即小儿久泻衰弱之症,一名慢脾风,此症可与上条久泻症参看。

【原因】此症虽属虚弱,然亦多由实证转变而来,例如小儿暴得之吐泻症,西医病名日久转为此症者极多。其余或因疟疾,或因痢疾,或因痘后、疹后,或因饮食油腻厚味,瓜果生冷,积滞日久,过用攻伐及泻药,或因热病过服凉药,或因先天薄弱,乳食缺乏,或因贫困,滋养不足,皆为本病原因。日久注意此二字失治,全身衰弱,脾肾虚寒,气血两亏,即成此症。

【症候】此症唯一病状,即为脉多细小,日久泄泻,愈泻愈虚,遂现全身神经衰弱,皮肤甲错,骨瘦如柴,头发渐渐稀细而黄,渐渐脱落。颈项细长,嗜卧不语,或呕吐,再重则神昏,睡时二目不能紧合,甚则一日之间,二目不能全开,庸医往往疑为目疾,则大谬矣。气喘咳嗽,或日晡发热,或忽冷忽热,手足惊搐,俗云抽风面色苍白,或二目如蒙,小便清白,或有白粉沉淀口鼻气冷,虽有口唇干裂出血,须记清此条久病,口中气凉,不喜饮水,即是虚证,不可误认为真热也。或泻利冷汗,或完谷不化,或四肢冰冷,喉内痰鸣,角弓反张,二目天吊,自汗盗汗,囱门下陷,以致痉厥衰败而死。此症发热,唇焦,最易令医者犹豫不决,须切记日久二字,必为虚热无疑也。

【治法】此症唯一治法,第一要着,即在止泻,其他现象,只要泻止,一律皆去,是以参、芪、白术、白芍、熟地,为必不可少之品。再重则附子、肉桂、干姜、补骨脂、粟壳,亦为要药。虽有发热,万不可认为实证,医者诊察明白,即应放胆治疗,起死回生,实有奇效。最重之症,必不得巳时,中药与西药互用,无不收效。参看医验但小儿科总以不用此种西药为宜,以药量倘有错误,立致危险,故余郑重声明于此。

【医验】张宅幼童,年四岁。住崇文门外,铁欐欐把胡同四号。此余友栾翔云君之内侄,于民国十七年三月患疹疾,经过半年,遂衰弱泄泻,久治不愈。来诊时,大脉细微,气喘神昏,发热,骨瘦如柴,呕吐,咳嗽,泄泻不止,完谷不化,睡时二目不能紧合,察其前服药方,率皆指为疹后馀毒未尽,所用之药,仍是清凉分利解毒之品。余认此症已成慢惊重症,即以脾肾虚寒论治,处方如下:中医命门相火之说,精妙玄奥,实能阐发吾人生活之原理,绝非有形质之物,故余于前编生理,下取命门即精囊乏说,参看自明。

第一方大党参二钱、炙黄芪二钱、土炒白术三钱、怀山药四钱、炒茯苓三钱、炒白芍四钱、大熟地三钱、补骨脂一钱、炙甘草一钱,姜枣引。煎一杯分六次,一日夜眼完。此药一剂即大效,第二日热退大半,泻亦减,精神稍旺,吐亦止,渐能饮食,此症改方约四次,大意均不出此。余治此症最多,兹录两案取其近在北京,易调查也。此症最忌寒凉、顺气、消食、分利等品,例如黄连、黄芩、半夏、神曲、麦芽、山楂、厚朴、枳实、陈皮、车前子、泽泻之类,误用此品,杀人最速,医者戒之。

余表弟卢玉如之公子,年四岁,一日延余诊病,至则见其身热、大喘、大喝、呼冷饮、脉已绝,病已不治。询其以前病状,则以因患温症腹泻对,请其出最近所服药方,则某庸医之大补剂也。此医因常见余以此等药治愈小儿之泄泻,乃不分虚 ……

[阅读全文]

转自:古医密码

原文地址:https://www.guyimima.com/Contents/MuLu/ShuJiNeiRong/zhiyuanyihua-5-15-0-0

1 2 3 4 5
请选择评分
赞助商链接
 相关阅读
  • 慢惊风

    此即小儿久泻衰弱之症,一名慢脾风,此症可与上条久泻症参看。 【原因】此症虽属虚弱,然亦多由实证转变而来,例如小儿暴得之吐泻症,西医病名日久转为此症者极多。其余或因疟疾,或因痢疾,或因痘后、疹后,或因 …… [全文]

    《止园医话》

  • 久泻

    此症与上条肿胀,有连带关系,学者应以意会。但久泻二字,似不足为病名,余以中医关于虚弱之泻症,名目繁多,徒乱人意,故定此名,以资取法,凡日久泄泻,皆包括在内,但新得之泻及痢疾,不出数星期者,不在此例,此 …… [全文]

    《止园医话》

  • 论血崩因虚热

    东垣曰∶阴虚阳搏谓之崩。妇人脾胃虚损,致命门脉沉细而数疾(阴虚阳搏,是阴中有火也,故以尺脉为诊),或沉弦而洪大有力,寸关脉亦然,皆由脾胃有亏,下陷于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此言脾气下陷为热,宜用升补 …… [全文]

    《济阴纲目》

  • 咳嗽论(此论出洁古家珍)

    论曰.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若咳嗽有声.而有痰者.因伤肺气动于脾湿也.故咳而兼嗽者也.脾湿者.秋伤于湿、积于脾也.故经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抵素秋之气 …… [全文]

    《卫生宝鉴》

  • 慢惊有三因

    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亦冷.手足时螈 .昏睡露睛.此无阳也.宜未发而治之.调元汤合小建中汤主之.如见上证.虽有神丹.不可治也.或问.吐泻何以生风.而不可治者何也.曰.五行之理.气有余则乘 …… [全文]

    《幼科发挥》

  • 此“胆”非彼“胆

    □ 李灿东 福建中医学院 中医的脏腑≠西医的器官 除了诊治疾病,中医的整体观还体现在对脏腑的认识上,到底中医的脏腑与西医的器官是不是一样的? 有的人说是一样的,所以辨证时慢性肾炎病位在肾,慢性胃 …… [全文]

  • 虚症有六因

    虚症有六因∶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 因先天者,指受气之初,父母或年已衰老,或乘劳入房,或病后入房,或妊娠失调,或色欲有亏,则至二十左右,易 …… [全文]

    《理虚元鉴》

  • 吐泻

    吴 身热。吐乳自利。温邪内扰脾胃。稚年防惊。(温邪) 藿香叶 飞滑石 王 未到周岁。热犯脾胃。呕逆下利。壮热不已。最多慢惊之变。 人参 川连 黄芩 藿香梗 广皮 生白芍 乌梅 某 暑邪犯肺。交 …… [全文]

    《临证指南医案》

  • 诸因

    内外诸因.种种不一.有郁七情六淫.伤感过度而致者.其症随愈随复.最难调治.有外受风邪燥火克削.致荣卫失调.而淹滞涩翳.朦 不清.宜散宜和.随症施之.若因他症侵乘.及物伤等症累目.虽内外轻重.各分其类. …… [全文]

    《审视瑶函》

  • 吐泻

    吐泻初生怎可当, 脾虚则泻,胃虚则吐,脾胃俱虚,吐泻不止,久则变成慢惊与疳。初生恶物未下,但呕黄汁者,木瓜丸∶木瓜、腻粉、木香、槟榔、麝香各等分,为末,面糊丸小豆大。每一二丸,甘草煎汤下。初生吐泻不 …… [全文]

    《医学入门》

赞助商链接

古医密码 Guyimima.com © 2019-2024 粤ICP备1812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