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消渴
脉 心脉多浮,肾脉多弱。经云∶阴不足,阳有余,则为热中。又云∶脉软散当消渴,气实血虚也。又云∶脉数大者生,沉小者死;实而坚大者生,细而浮短者死。 病 《内经》曰∶二阳结,为之消。又曰∶瘅成为消中 …… [全文]
《古今医鉴》
消浊
病证名。小儿消渴之一。又称肾消、下消。《幼科铁镜》:“消浊,火动消肾,移热于膀胱。”《幼幼集成》:“乃上消之传变,肺胃之热久不清,乃至动而消肾,移热于膀胱,小便浑浊,色如膏脂,名曰下消。”治宜滋阴 …… [全文]
《中医词典》x~y
消渴
【脉】 两寸脉滑者为上消.两关洪数者为中消.两尺浮大为下消.濡散为气实血虚.洪大为阳盛阴虚.脉沉小有力者可治.实大浮涩者皆难治. 【症】 内经云∶二阳结谓之消.东垣云∶二阳者.手足阳明也.手阳明 …… [全文]
《脉症治方》
消渴证治
经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又曰∶二阳结,谓之消。夫消渴者,枯燥之病也。凡渴而多饮为上消,肺热也;多食善饥为中消,胃热也;渴而小便数,膏浊不禁为下消,肾热也。虽为火盛水衰之证,然由虚热者多,实热者少。 …… [全文]
《幼幼集成》
消渴
大意 二阳结.谓之消渴.(内经)二阳者.手阳明大肠.主津液.足阳明胃.主血气.津血不足.发为消渴.(入门) 内因 水之本在肾.末在肺.(内经)真水不竭.何渴之有.人惟酒色是耽.辛热太过.或以甘肥 …… [全文]
《证治汇补》
消渴
伤寒太阳症消渴,小便不利,宜五苓散;厥阴症消渴,宜大承气汤之类。与杂病之消渴,名同而病异。宜分别之。 《经》云∶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昔医名为上消,以白虎汤加人参治之。又云∶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 …… [全文]
《医学从众录》
消渴
消渴先明气血分, 经曰∶二阳结谓之消渴。二阳者,手阳明大肠,主津液;足阳明胃,主血,津血不足,发为消渴。又有燥结者,肺与大肠为表里也。有气分渴者,因外感传里,或服食 燥,热耗津液,喜饮冷水,当与寒凉 …… [全文]
《医学入门》
消渴
罗谦甫曰.顺德安抚张耘夫.年四十五岁.病消渴.舌上赤裂.饮水无度.小便数多.东垣先师以生津甘露饮子治之.旬日良愈.古人云.消渴多传疮疡.以成不救之疾.今效后不传疮疡.享年七十五岁而终.其论曰.消之为病 …… [全文]
《古今医案按》
消渴
小儿消渴,由心火动而消上,上消乎心,移热于肺,渴饮茶水,饮之又渴,名曰上消。小便最多,由其水不能停,所以饮水无厌,凡饮一溲一者可治,饮一溲二者不可治,古法主莲花饮(如白莲须、粉干葛、茯苓、生地、黄连、 …… [全文]
《儿科萃精》
消渴
消渴之脉。数大者活。虚小病深厄难脱。 夫消渴者。由壮盛之时。不自保养。任情纵欲。饮酒无度。喜食脍炙。或服丹石。遂使肾水枯竭。心火大燔炽。三焦猛烈。五脏干燥。由是渴利生焉。心烦口渴。燥强中。二症皆消渴 …… [全文]
《寿世保元》
目录
最近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