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惊证

摘要:《中医词典》z~其他,小儿惊风,大肠惊,惊风,腹胀,大肠,小肠,夜啼,气喘,肺惊,三焦,脏腑,干呕,中医,医学,全文,在线阅读,电子书 。

病证名。指以脏腑命名的小儿惊风证。《小儿病源方论》:“肝惊,眼赤粪青;胆惊,面青下白;心惊,面脸红赤;小肠惊,夜啼至晓;脾惊,五心热干呕 ……

[阅读全文]

转自:古医密码

原文地址:https://www.guyimima.com/Contents/MuLu/ShuJiNeiRong/zhongyicidianz-1-17-7-0

1 2 3 4 5
请选择评分
赞助商链接
 相关阅读
  • 脏腑惊证

    病证名。指以脏腑命名的小儿惊风证。《小儿病源方论》:“肝惊,眼赤粪青;胆惊,面青下白;心惊,面脸红赤;小肠惊,夜啼至晓;脾惊,五心热干呕;胃惊,腹胀不食;肺惊,气喘吃水;大肠惊,喉中痰作声;肾惊, …… [全文]

    《中医词典》z~其他

  • 惊风总论

    小儿大病是惊风,急慢阴阳便不同, 采集前贤诸秘诀,指挥后学救孩童。 钱氏云:急惊①,或闻大声,或大惊而发搐,发过则如故,此无阴也,当下之。此症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嗜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 …… [全文]

    《育婴家秘》

  • 惊风门

    夫风一也.在大人则为中风.在小儿则为惊风.大人无惊.故名之曰中.小儿易惊.且易惹而症俱在.表慢惊与中脏同.谓之阴症.而症俱在里.治者能辨其阴阳表里而治之.斯可以无燥不宁者是也.慢惊之症.身常不热.眼常 …… [全文]

    《丹台玉案》

  • 急慢惊风论

    小儿急慢惊风症候,素问所谓阴阳痫者是也。急者,属阳,阳盛而阴亏;慢者,属阴,阴盛而阴亏。阳动而燥疾; 阴静而迟缓。其始也,皆由脏腑内虚,失于调理而得之。虚则生热,热则生风。是以风生于肝,痰生于脾,惊 …… [全文]

    《婴童类萃》

  • 惊风

    《治法心要》云∶常见一老医言∶小儿惊搐,多是热症,若先便用惊风药白附子、全蝎、姜蚕、川乌之类,便有坏症,后有医幼科药,只作导赤散加地黄、防风,进三服导去心经邪热,其搐便止,次服宁神膏,神效。《治幼 …… [全文]

    《肯堂医论》

  • 惊风

    治急慢惊风。色危极不可救者(危氏方)。右先当两乳头上。即乳中穴。男左女右。灸三壮。 次灸发际眉心囟会三壮。又手足大指当甲角。以物缚两手作一处。以艾绮缝灸。男近左边半甲半肉之间。灸三壮。先脚后手。亦可 …… [全文]

    《普济方·针灸》

  • 惊风

    脉 总见前。 病 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也。盖惊有急惊,有慢惊,有慢脾风。三者之不同,急者属阳,阳盛而阴亏;慢者属阴,阴亏而阳盛;慢脾者,亦属阴,阴气极盛,胃气极虚,阳动而躁疾,阴静而迟缓 …… [全文]

    《古今医鉴》

  • 惊风

    万密斋治徐道淑子病惊风,先请张医治之不效。万至,病已七日,发搐无时,痰鸣气急,势甚危。按治惊之法,先降其痰,次止其搐,后补其虚,一言以蔽之,惟治其火而已。乃用河间凉膈散,改朴硝为马牙,水煎成汤,入青礞 …… [全文]

    《续名医类案》

  • 惊风

    惊风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证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 …… [全文]

  • 惊风

    惊风者,惊生于心,风生于肝。小儿热盛生风,风盛生痰,痰盛生惊。惊盛则肘臂伸缩,十指开合为搦,肩头相扑为掣,手足动摇为颤,身仰后向为反,手若开弓为引,目直似怒为窜,露睛不活为视,是为八候也。疗惊必先豁痰 …… [全文]

    《厘正按摩要术》

赞助商链接

古医密码 Guyimima.com © 2019-2024 粤ICP备1812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