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中风绝证
即中风恶证。见《世医得效方》。中风病情危重,以眼合为肝绝,口开为心绝,手撒为脾绝,鼻鼾为肺绝,遗尿为肾绝。绝者,谓脏气绝。均属脱证。中风五绝俱见,预后不良。 …… [全文]
《中医词典》z~其他
中风
猝倒无知.牙关紧闭.痰涎上壅.危在顷刻是也.李东垣主气虚.刘河间主火盛.朱丹溪主湿盛生痰.三子皆言中风之因.如作文之推原法.薛立斋赵养葵.言真水竭.真火虚.肝郁脾伤.及诸虚所致.更推展言之.总非正面文 …… [全文]
《时方妙用》
中风
《素问·风论》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滑云∶枯当作风。)或(当作均)。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曰∶风气藏于 …… [全文]
《重订灵兰要览》
中风
药隐云∶妇人中风,角弓反张,风痹,手足不随,偏枯口噤,口眼 斜,风眩头痛,血风,心神惊悸癫狂,骨节风,血风走注,瘙痒瘾疹,风痰诸证,虽各有方论,亦要先明其大体,察脉之虚实,辨证之冷热,相人强弱,入脏入 …… [全文]
《女科证治准绳》
中风
药隐云∶妇人中风,角弓反张,风痹,手足不随,偏枯口噤,口眼 斜,风眩头痛,血风,心神惊悸癫狂,骨节风,血风走注,瘙痒瘾疹,风痰诸证,虽各有方论,亦要先明其大体,察脉之虚实,辨证之冷热,相人强弱,入脏入 …… [全文]
《证治准绳·女科》
中风
(附破伤风漏风) 天地间惟风无所不入。一罅不塞。来不可御。人之一身。缜密者少。疏漏者多。风乘之轻则为感。重则为伤。又重则为中。古人谓避风如避寇。盖欲窒源以防患。中风之证。卒然晕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 …… [全文]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中风
唐书载许允宗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柳太后感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允宗曰口不下药.宜以汤气蒸之.令药入腠理.周时可瘥.遂造黄 防风汤.煮数十斛.置床下气如烟雾.熏蒸之而得语.遂超拜义兴太守. 震 …… [全文]
《古今医案按》
中风
中后当如东垣法,分中血脉、中腑、中脏施治。 《灵枢经》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故其邪气浅者,脉偏痛。又云∶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 …… [全文]
《证治准绳·杂病》
中风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风邪中人。六脉多沉伏。亦有脉随气奔。指下洪盛者。夹寒则脉带浮迟。夹暑则脉虚。夹湿则脉浮涩。大法浮迟者吉。急疾大数者凶。 风者百病之长也。即内经所谓偏枯、风痱、风懿、风痹是也。而有 …… [全文]
《寿世保元》
中风
黄帝问岐伯曰∶中风半身不遂如何灸?答曰∶凡人未中风,一两月前或三五月前,非时足胫上忽酸重顽痹,此中风之候,急灸三里、绝骨四处三壮。后用薄荷、葱、桃、柳叶煎汤淋洗,驱逐风气于疮口中出。灸疮,春较秋灸常令 …… [全文]
《续名医类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