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治病求本”
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口眼歪斜,湿热体质,白附子,牵正散,中医学,石膏,风寒,风热,当归,甘草,阴阳,辨证,连翘,暑热,感冒,人体,中医,湿热,针灸,黄芪,疼痛,文摘。□ 杨宏伟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医医院
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中医的这个“本”是什么?未必每个人都能说得精确。“治病求本”之论,首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又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似乎阴阳即指“治病求本”的“本”。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包括的面很广。把它引入医学领域,概括了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整体恒动观,用来阐述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诊断和治疗,但这是总的精神和原则,至于阴阳在诊断方面作为八纲的总纲,仅还是一种辨证方法,是一切疾病在辨治方面共同遵循的准绳,显然,都不能完全概括“治病求本”的“本”。
那么,什么是“治病求本”?而“治病求本”中的“本”又作如何解释呢?在我看来,这里的“病”针对的是某一个具体的疾病;“求”就是要我们寻求、找到;“本”是指决定这个疾病发展变化的病机、病证。也就是要在辨证时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审因论治,不然的话,只能是对症治疗,疗效很难提高,甚至酿成坏症。
临床上发现许多感冒病人都先看西医,以为用些抗生素,加点激素,症状缓解快,总是有好处的,至于治不治它病却很少考虑。如果再想看看中医,同样看到许多医生处方中用些双花、连翘、石膏之类所谓“消炎”的中药、中联强效片等成药,也不管感冒是风寒型、风热型、暑热型,抑或体虚外感型等,此皆治病只求治“标”,对症治疗,甚至连症状都不易缓解,违背了“治病求本”的精神。我们提倡的辨证与对症相结合,标本兼治,重点治本,药物在这种情况下,对患者才有益无害。
笔者自临床以来,治面瘫一病多年,有得有失,在早期治疗中,施以祛风通络之法,中药用牵正散加减,同时配合针灸,然而不效多矣。曾治一男患,司机,素喜食肥甘厚味,夏日受凉,面瘫肆天来诊,患者耳后疼痛,观其左侧口眼歪斜,苔薄黄微腻,舌质略红,脉沉弦滑略数。处方:牵正散加减:全蝎7.5g,白僵蚕15g,白附子10g,黄芪30g,当归10g,地龙10g,甘草6g,3剂,日一剂,水煎服。渐加重,患者神情焦虑,后考虑患者病史、舌脉象、湿热体 ……
转自:古医密码
原文地址:https://www.guyimima.com/Contents/WenZhaiView/1138BZ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