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乌梅丸证

盐山·张锡纯着《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案

摘要:伤寒论,乌梅丸,厥阴病,石膏,吐泻,当归,伤寒,阴阳,桂枝,发热,人参,呕吐,黄连,四肢,温病,止吐,出汗,肝经,脾胃,细辛,元气,文摘。《伤寒论》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去皮炮,蜀椒四两炒出汗,人参六两,黄柏六两,桂枝六两去皮。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厥阴一篇,病理深邃,最难疏解。注家以经文中有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之语,遂以经解经,于四肢之厥逆,即以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解之,而未有深究其不相顺接之故,何独在厥阴一经者。盖肝主疏泄,原为风木之脏,于时应春,实为发生之始。肝膈之下垂者,又与气海相连,故能宣通先天之元气,以敷布于周身,而周身之气化,遂无处不流通也。至肝为外感所侵,其疏泄之力顿失,致脏腑中之气化不能传达于外,是以内虽蕴有实热,而四肢反逆冷,此所谓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也。至于病多呕吐者,亦因其疏泄之力外无所泻,遂至蓄极而上冲胃口,此多呕吐之所以然也。又胃为肝冲激不已,土为木伤,中气易漓,是以间有除中之病。除中者,脾胃之气已伤尽,而危在目前也。至于下利亦未必皆因藏寒,其因伏气化热窜入肝经,遏抑肝气太过,能激动其疏泄之力上冲,亦可激动其疏泄之力下注以成下利,然所利者必觉热而不觉凉也。试举一治验之案以明之。

辽宁刘××,寓居天津,年近四旬,于孟秋得吐泻证,六日之间勺饮不存,一昼夜间下利二十余次,病势危急莫支。延为延医,其脉象微细,重按又似弦长,四肢甚凉,周身肌肤亦近于凉,而心中则甚觉发热,所下利者亦觉发热,断为系厥阴温病,在《伤寒论》中即为厥阴伤寒(《伤寒论》开端处,曾提出温病,后则浑名之为伤寒)。惟其呕吐殊甚,无论何药,入口即吐出,分毫不能下咽,实足令 ……

[阅读全文]

转自:古医密码

原文地址:https://www.guyimima.com/Contents/WenZhaiView/13A8Q

1 2 3 4 5
请选择评分
赞助商链接
 相关阅读
  • 乌梅丸

    乌梅(三百个) 人参(六两) 当归(四两) 黄连(一斤) 黄柏(六两) 蜀椒(四两炒去汁) 桂枝(六两) 干姜(十两) 附子(八两炮) 细辛(六两) 上十味.各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 …… [全文]

    《伤寒寻源》

  • 厥阴病乌梅丸证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 …… [全文]

  • 46.厥阴病乌梅丸证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 …… [全文]

    《医学衷中参西录》

  • 乌梅丸治蛔厥

    □ 许向明 浙江省临安市龙岗镇卫生院 回想16年之前,农村老百姓生活条件简陋和贫穷,没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患小儿蛔虫病很普遍。笔者曾用乌梅丸治疗一例蛔厥证,难以忘怀,坚定了笔者学好中医的信心和决心 …… [全文]

  • 厥阴脏病乌梅丸证一 厥阴二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 …… [全文]

    《伤寒悬解》

  • 厥阴乌梅丸证

    厥阴风木,生于肾水,而胎君火。水阴而火阳,阴胜则下寒,阳胜则上热。风动火郁,津液消亡,则生消渴。木性生发,水寒土湿,生意抑遏,郁怒冲击,则心中疼痛。木贼土败,脾陷则胃逆,故饥不欲食。食下胀满不消,胃气 …… [全文]

    《伤寒说意》

  • 乌梅丸

    治蛔厥。令病者静而复烦,此为脏寒,蛔上入隔,故烦;须臾复上,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自吐蛔。 乌梅(一百五十个) 当归 川椒(去目汗) 细辛 附子(炮去皮脐) 桂心 人参 黄柏(各三两) 干 …… [全文]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乌梅丸

    治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又主久痢。 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蜀椒(去汗,四两)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 [全文]

    《删补名医方论》

  • 乌梅丸

    治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又主久痢。 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蜀椒(去汁)四两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 …… [全文]

    《医宗金鉴》

  •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 …… [全文]

    《伤寒杂病论》

赞助商链接
最近浏览
暂无记录

古医密码 Guyimima.com © 2019-2024 粤ICP备1812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