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继兴与《中医文献学》

杂文

摘要:资料,自序,中医,脉经,基础,不容,文摘。关键词:马继兴 中医文献学 理论研究

马继兴之《中医文献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洋洋百万言,无一赘字,为第一部系统总结中医文献研究理论的专著。读之,无不为其广博的资料、系统缜密的论述所折服。马继兴研究员文献理论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试从资料积累、治学方法、图表例示、纠错创新等方面总结,以飨同道。

1博览群书,广积资料

马老为撰写本书所收集的原始资料之广博令人叹为观止。据马老自序,十年动乱期间他在“四人帮”鼓吹“读书无用论”的情况下,在遭受他人迫害的同时,“抓紧业余时间写出了部分的初稿和整理出大量的科研资料”。真是十年如一日!《中医文献学》建立在这样深厚的基础上,自是言之成理,论据充分,说服力强。同时马老又系统总结前贤的成果,去粗取精,汇成一部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训诂等诸方面理论的中医文献专著。据笔者考察,这在中医文献研究史上尚属首次。

马老所论及之书,均为亲见。对于没有见到,或没有作深入研究的都在文中点明。如《脉经》本“明代晚期以后的刊本,由于著者尚未及核查其原书,故其版本系统究属何本或龙本未详……暂列出其书目供参考。”又此书专论中医文献(绝大部分为书籍),则其所涉及到的,马老亲见的书简直数不胜数。笔者曾试图统计出马老在此书中共涉及到多少种文献,却感到十分困难。仅拿第一篇来说,笔者将马老点明引文出处时提及的书籍粗略统计了一下,竟有近百种。而其它论版本流传、文献结构的篇章则多至数倍。如此广博的原始资料,不仅使本书的理论总结更为细致全面,而且使本书成为一本资料丰富的工具书。如其所列的古今异体字、药物简化名、太岁纪年法等,无不为研究者提供很大的便利。在此书中,马老也要求其他文献工作者做到博览群书,如马老要求辑佚工作者首先要掌握医书散佚的一般情况,对于辑佚的来源要多方面发掘,不能局限于一部书或少数几种书。

2治学谨严,实事求是

做学问容不得半点马虎,马老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此书处处体现了马老治学谨严、实事求是的风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2.1尊重历史佚书不弃

文明的出现,就有书籍的流传。但在历史的长河里,由于种种原因,书籍很大部分都散佚亡失了。但是“从事古代医学史的研究工作绝不能由于这些大批医书的散亡而置若罔闻。因为历史的事实是不容推翻的,物质的存在也是不能抹杀的。……在其基础上却为发展下一代医学创造了先决的重要条件,因而也就必然在其下一代的有关医籍中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来。”马老非常重视书籍的佚存,每提及一种书籍均标明其佚存情况。若已散佚,则标明何时亡佚,甚至考证出部分佚文,使后学得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对已佚书籍有大体上的了解。同时也了解已佚书籍对下一代医籍的贡献。

在研究古代中医文献时必然要利用古代目录书籍。但人们容易犯一种错误,即认为某一时期的书目包容了当时的全部或绝大部分书籍。对于其漏载的部分往往忽视。马老有鉴于此,指出:“古代任何一种目录学都没有,也不可能把当时全国现存的所有图书都收罗无遗,而是限于各种客观条件,所收编的书目也只能是在一定的狭小范围之内,也就是说,从唯物史观的立场来看,决不能以历代编修的目录学中著录的书名作为当时全国图书目录的定论,而排除或否定了在此书目以外的同时期其他散在民间的大量图书存在。”例如《汉书·艺文志》所载《七略》内容中“方技略”部分录有36部中医著作,共868卷(《汉志》记,今马老以为共833卷,又20篇)。36部著作中均为6卷以上者,6卷以下者未见著录。先秦医书多为简帛,写刻不便,多文简意赅,故其时医书少卷本或一卷本为多。而《汉志》罕载,可推测其漏载者当不在少数。故中医文献整理工作者应放宽眼界,切不可只拘泥于历代书目,以致遗漏重要文献资料。

2.2悬而未决者,录以备考

马老治学严谨还体现在“录以备考”上。对于悬而未决或有争议的问题马老决不臆断,而是留待后人作进一步的工作。如:《子母秘录》的撰人据南宋陈言《三因方》卷17作巢安世,《宋史·艺文志》作张杰,均未记年代,录以备考。又如《神农本草经》的后汉三国传本与注本,高诱在《淮南子·时则训》的注文中引有一条:“王瓜,《本草》作‘段’”作者按:“此条不见于今本《神农本草经》。又,日人铃木素行在《神农本草经解故》中则以为高诱、王逸等所引《本草》乃《子仪本草经》文。今录以备考。”

2.3尚未研究者,指出方向

对于尚未研究或研究很片面肤浅的,马老则指出研究方向,使后来者有路可循。如论述出土医书时,对于《耆婆五脏论》残卷,由于残缺严重(原书一卷现仅存卷末70余字),马老指出,此卷子虽日本黑田氏曾有所考证,但其中心意旨还有待研讨。又如同一章“医方类”,敦煌卷子中此类著作最多。其大部分在编排体例上有共同点,又由于残断破损,许多著作在书名、撰者及撰年方面多有不详。且其多为医家临床经验总结,记载的病种和药方相当丰富。若对此类卷子作一系统研究,则不但能使我们对隋唐时期的医术有一整体了解,而且能丰富中医系统,或古为今用,为现代临床服务。但是目前除少数学者对其中的个别卷子人生过考证外,系统的探讨尚没有。此部分工作还须后学继续努力。

2.4应用资料指出原则

马老不仅自己治学严谨、实事求是,而且给其他从事类似工作的人指出了原则。原始资料必须确凿可靠,故马老着重于此。对于如何核实资料,马老认为应从核实原文出处、年代、书名、卷数、版本、撰修者及与中医有关的术语几个方面入手。在核实原文出处方面,又具体提出了“第一手资料不得修改”,“第二手资料不可妄从”,“辨明引文的性质”和“辨明引文的来源”几条原则。在核实年代方面也提出了核实的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因为中国古代纪年法与现代不同,多为年号、干支纪年,还有其他如太岁纪年法等特殊方法。在年号纪年法中又有同名年号,年号改元,故马老于此详加论述,并辅以必要表格,便于后学应用学习。对于怎样使用资料,马老更明确提出“唯物史观”、“实事求是”、“辨证观点”。故治学严谨、实事求是贯穿始终。

3精于统计,整体把握

任何阅读《中医文献学》的人第一感觉就是马老精于统计,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资料,从宏观上理出脉络。书中用统计方法列出表格来说明问题之处不胜枚举,有引用书目汇集者,如“《素问》所引医书名称及条数”表;有相关医籍内容对比者,如“现存《甲乙经》一书中的大字引文及释文”表、“组成《甲乙经》的三书篇次对照”表;有药物数目表,如“《新修本草》正文与图经的药数对照”表等等。对原始资料进行统计,不但能从整体上把握该书的特点和各本间的异同,而且便于发现错误。如《汉志》中载《七略》内容,《汉志》记总卷数为868卷,但依《汉志》所记各种数字相加为881卷,而依《汉志》所记的全部卷数相加则为833卷,又20篇。三者各不相同。其产生的原因马老认为是由于“古书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而编校者又未细查考”。

4附以图表,脉络清晰

《中医文献学》又一显著特点是图表丰富。据笔者统计,全书共有图表131幅(第一篇8幅;第二篇97幅;第三篇20幅第四篇6幅),图片43幅,其中传本体系图有64幅,约占一半。可以说马老在绝大部分地方均用图表、图片来说明问题,这也是其特色所在。

4.1利用图表

马老绘制、利用图表得心应手。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马老均可用图表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使相关内容对照异同互见,传本体系脉络清晰,各本间关系一目了然。如历代中医图书分类法各不相同,基本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但是如果能从总体上把握分类法的发展,对 ……

[阅读全文]

转自:古医密码

原文地址:https://www.guyimima.com/Contents/WenZhaiView/F09DZ1

1 2 3 4 5
请选择评分
赞助商链接
 相关阅读
  • 马继兴与《中医文献学》

    关键词:马继兴 中医文献学 理论研究 马继兴之《中医文献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洋洋百万言,无一赘字,为第一部系统总结中医文献研究理论的专著。读之,无不为其广博的资料、系统缜密的论 …… [全文]

  • 解读《医学史文献论文资料索引》

    关键词:《医学史文献资料索引》 书评 工具书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连续出版了二辑《医学史文献论文资料索引》,跨度为从1903~1986年的83年。 第一辑收录了从1903~19 …… [全文]

  • 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

    一、文献整理研究 中医药学典籍,先秦到两汉时期已经相当丰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少医家对《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药经典文献进行了整理研究或注释阐发。 (一 …… [全文]

  • 文献研究

    一、中医经典著作的文献研究 近代医家在《内经》文献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初期(清末民初)大多致力于经典考证、校勘,而后期则侧重于阐述经义,并进行系统的整理类编。 清末民初,在乾嘉考据学余绪影响下《内 …… [全文]

    《中国医学通史》

  • 敦煌医学资料研究概况

    关键词:敦煌医学资料 研究现状 研究价值 综述 概念和内容 敦煌医学资料是指发现于敦煌地区寺院千佛洞莫高窟石室中的中医药古文献。据马继兴研究员考证,敦煌医学资料的撰著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和汉代,但 …… [全文]

  • 中医文献学研究的典范

    关键词:《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内经学 书评 ――读《〈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中国传统医学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国内外学术界,在保障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正引起人 …… [全文]

  • 古代中医文献的分类及其研究

    关键词:古代 中医文献 分类 传世文献 辑佚文献 出土文献 海外文献 ——兼论马继兴文献研究方法 古代中医文献内容十分丰富,总体可归为四大类:传世文献、辑佚文献、出土文献、海外文献。本文尚论述了马 …… [全文]

  • 三、文献学研究

    (一) 奠基阶段(1949~1966) 1955年底,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建立中医研究院,其下设立偏审室。除编审室外,在上海还有中医文献馆,也是肩负相似任务的另一个中医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基地。这两个机构 …… [全文]

    《中国医学通史》

  • 略论中医文献研究不足与对策

    关键词:中医文献研究 不足 对策 摘要:本文就中医文献研究现状,认为存在文献研究的自发性与无序性、文献研究人才和资料匮乏及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并提出培养人才,培育文献研究新学科及寻求新的技术支撑 …… [全文]

  • 临床离不开中医文献研究

    笔者多年来从事中医内科学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从文献研究中获益匪浅。以下结合临床谈谈对中医文献研究的粗浅认识。 一、 临床医生应重视中医文献学习与研究 中医文献是历代医家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总结。 …… [全文]

赞助商链接
最近浏览
暂无记录

古医密码 Guyimima.com © 2019-2024 粤ICP备1812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