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临床医书中的本草内容与特点

杂文

摘要:神农本草经,临床表现,幼幼新书,伤寒论,中医学,本草,伤寒,阴阳,辨证,药材,中医,三部,百部,一切,五行,妇人,文摘。关键词:临床医书 本草 内容 特点

摘要:通过对临床医方书《千金要方》、《寿世保元》、《侣山堂类辨》、《妇人大全良方》、《幼幼新书》中有关本草内容的描写与总结,揭示其特点,主要包括三方面:①医书本草内容多与临床应用关系密切,药物的选择常为临床各科病证的常用有效之药。②这部分本草内容多重视药材、饮片、产地、炮制各方面的鉴别,重视药物配伍,突出对药效的研究。③重视药物的炮制及煎服法。医方书中所记载的本草内容也是本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草专著所记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中医学的发展,首先就源于药物,在一般人们还不能懂得中医阴阳五行的基本的辨病辨证的时候,首先听说的便是“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由认识草药而认识了中医。从二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始,本草学逐渐演变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了自己系统的分类,及各类本草从种植、采收、炮制、鉴别、配伍等完整的内容。自有文字记载的医书问世后,专门的本草学著作也有数百部之多了。其丰富的本草学内容还不能完全从这些本草著作中反映出来,在地方志、佛道经、农林、民俗等多科著作中,都还包含相当的本草内容,尤其是各类临床医书,及其他非本草类医书中的本草内容,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使之不断补充和完善着本草学的内容,紧跟并促进着本草学的发展。由于近年工作中大量接触了临床医书中的本草内容,在这方面有很深的感触,故以“简论临床医书中的本草内容与特点”为题,以期抛砖引玉,希望看到更多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我们通常所指的医书本草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1、方书。2、综合性临床医书与各科临床医书。3、其他一切与医学有关的医书中的本草内容。

方书是适应中医发展的一类颇具特点的医书,从汉代的《伤寒论》起,就基本建立了中医理、法、方、药完整的诊疗体系,而方书中的内容正是基于治疗上的需要,着重于方药内容的一类医书。方书的内容贴近临床,书中除简述病证特点与临床表现外,还多记有临床辨证,且所对应药方的内容,既与临床病证紧密相联,又体现了本草学方面的许多内容。最多碰到的便是药物炮制、配伍,并煎服法,这些内容都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着本草内容。但对于大型、临床价值较高的方书,其作者往往仍嫌不足,还多备有专门篇章来论述本草的栽培、采集、鉴别等内容,以便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和利用本草为临床服务。如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作者在这部30卷的著作中,除第26卷为全卷食治本草外,在第1卷第6节中著有如何用药;在第24卷前三论中,记有解食毒、解百药毒、解五石毒内容,对草药的用药宜忌作了进一步阐述。而26卷的食治本草则是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药食同源、膳食治病的道理、方法及配伍等多方面的药学知识,为食疗本草作为本草学的独立分支的建立、完善打下了重要基础。此卷从本草学中的果实、菜蔬、谷米、鸟、兽五部分中共选取药物154种。各药介绍性味、功能、主治,尤其是对脏腑的作用,及服用、配伍禁忌。该卷第一论为序论,这段序论也可以讲是对食疗本草的总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不但对食物本草治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又着重讲述了五味入五脏的五行学说在临床的应用。这些宝贵的本草内容虽不是源于本草专著中,而是首先载于方书中,但这些无疑应是本草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这一类著作还有唐代另外的大型方书《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宋代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和《和剂局方》等,这些方书中均载有大量的本草内容。

在综合性临床医书中,亦往往载有一定数量的本草内容。如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医书《寿世保元》,共10卷,分卷记录了内、外、妇、儿、针灸等各科临床常见病证的临证诊疗。在此书的第1卷,除述有五脏、经脉、病因等学说外,特设“本草”一论,包括了三部分内容:1、药物总论。2、汤、膏、散、丸、渍酒五种剂型的适应证。3、四百味常用中药的药性歌括,包括简明药性、功能主治及常用的炮制方法。在“药论”中记有“本草药品虽多,然其味不过五,乃甘、辛、咸、苦、酸是也;而其性不过六:温、凉、补、泻、升、降是也。”“且甘、辛、温、补、升者,阳也;苦、咸、凉、泻、降者,阴也。淡渗泄而属阴,酸性阳而味阴,故药有纯阳者、有纯阴者,有阴中之阳、有阳中之阴;有专用其气者,有独用其味者。大抵味之厚者必补,气之重者必降;味淡则泻,性轻则升。升者治在上、在表之病,降者治在下、在里之疾。”这些是由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总结而成,具有选药组方总体的指导意义。书中对治病常用五法的具体做法、适应证及原因亦做了详尽解释。如针对丸剂指出“治下焦疾者,如梧子大;治中焦疾者,如绿豆大;治上焦疾者,如粒米大。因病不能速去,取其舒缓,逐渐成功,故曰:丸者缓也。用水丸者,或蒸饼作稀糊丸者,取其易化,而治上焦也。和稠面和丸者,或饭糊丸者,取略迟化,能达中焦也。或酒或醋丸者,取其收散之意;泡半夏、南星,欲去湿痰者,以生姜自然汁取稀糊为丸,亦取其易化也。神曲丸者取其消食;山药糊丸者取其涩,炼蜜丸者取其迟化而易循经络;蜡丸取其难化,能固护药之味气,势力全备,直过膈而作效也。”详尽的用药法则,补充了一般本草书在这方面的欠缺,使其相同的药味发挥了最大的药效。

另外还有一些与临床密切的医话医论小册子中,亦记述了不少宝贵的本草内容。如清代医家张志聪所撰的《侣山堂类辨》,书中内容短小精悍,所论均为前书所未载,作者以自己的经验之谈,对历代传世的本草书于细微之中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有的则纠正或补充了其中的内容。如作者在“女贞实”一节中讲:“女贞虽与冬青同名,其种实异。冬青名冻青,叶微圆,子赤色,虫不造蜡为别也。世俗混用冻青,实二物,功用迥别,采择者不可不辨。”在“羌活、防风”一节中,有“神农列于上品之君药,后人改为卑贱之卒伍,何防风之不幸也!夫君令传行,亦随邮使所引,遍及万方,若以随所引至为卑贱,则羌活亦可为卒伍矣。如此议论虽不大有关系,但使后人从而和之,则陋习终不可挽回矣。”在“姜附辨”一节中有:“有以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附子得生姜则能发散之说者;有以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之说是,盖以姜附为同类疑惑后人,误事匪细。”这些夹叙夹议的本草内容在临床应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亦补充和完善了本草专著中尚缺的内容。

在临床专科医书中的本草内容亦同样丰富多彩,如《妇人大全良方》中的“辨制药物法度”共论及药物233味,均为书中方剂所用到的药物,论述的先后次序并非依照药性的寒热温凉,也不是依照药效的补泻通宣,而是按照药物的炮制方法。其论之首标有“凡药有宜火、宜酒者;有用子、用皮者;有去子去皮者;有去苗芦者……各各不同,今备于首。”从文中内容看,可以分为以下三部 ……

[阅读全文]

转自:古医密码

原文地址:https://www.guyimima.com/Contents/WenZhaiView/F10AZ2

1 2 3 4 5
请选择评分
赞助商链接
 相关阅读
  • 简论临床医书中的本草内容与特点

    关键词:临床医书 本草 内容 特点 摘要:通过对临床医方书《千金要方》、《寿世保元》、《侣山堂类辨》、《妇人大全良方》、《幼幼新书》中有关本草内容的描写与总结,揭示其特点,主要包括三方面:①医书本草 …… [全文]

  • 本草

    #e#   我小时候跟祖父生活在一起。祖父是个乡村中医,他的诊病几案上常常放着一摞线装的中医书籍。那时我才七八岁,还不知事,只是觉得这些发黄了的书与我们学生课本不一样,有点好奇, …… [全文]

  • 研究内容

    中医饮食营养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两大部分,从历代有关文献记载和临床实际情况分析,基本包括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节制和饮食宜忌四个方面,前两者是指饮食在实际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范围;后 …… [全文]

    《中医饮食营养学》

  • 三、丰富多彩的民间本草著作

    宋代本草著作的主流无疑是大型综合性本草著作,与此同时,在民间还流传有众多民间医药学家的各种本草著作。其中除有最著名,学术价值很高的《证类本草)以外,还有其他不少综合的专题本草著作,具有内容新颖,见解精 …… [全文]

    《中国医学通史》

  • 一、本草学

    自《神农本草经》问世以后,医家用药,有所遵循,因而在药物学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三国时代,有不少医家,都对该书进行研究注释。加以发挥,并不断增入药物新品种,使本草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又经历两晋大约两个多世 …… [全文]

    《中国医学通史》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宋·唐慎微撰。其初稿完成于1082年,最后定稿时间约在1098年。 《证类本草》是在掌禹锡《嘉佑本草》和苏颂《本草图经》基础上,收集民间验方,各家医药名著 …… [全文]

    《中医词典》z~其他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宋·唐慎微撰。其初稿完成于1082年,最后定稿时间约在1098年。 《证类本草》是在掌禹锡《嘉佑本草》和苏颂《本草图经》基础上,收集民间验方,各家医药名著以及 …… [全文]

    《中医词典》h~j

  • 二、综合性大型本草著作

    宋代的综合性本草著作中,既有由政府主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所编纂,也有民间医家个人不辞劳苦博览群书、观察实践修撰而成册,政府主持编纂者由国家颁布,具有类似于药典的性质;而个人著作不仅是对药典的补充,甚至成 …… [全文]

    《中国医学通史》

  • 浅谈本草研究中的创新

    本草研究的特点是依托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药学资料进行研究,或曰是钻故纸堆的一门学问。这样的研究也能创新吗?当然能,“温故而知新”。本草研究中的创新,其成果与临床、实验研究有所不同,但判断创新的标准大抵相 …… [全文]

  • 读《临证本草》感言

    7年前出版的《中华本草》载药8980余种,篇幅达2000万字,涉及本草史、药性理论、中药品种考证、药材、栽培、化学、药理、炮制、文献、临床、制剂诸多方面,是一部划时代的本草巨著。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买一 …… [全文]

赞助商链接
最近浏览
暂无记录

古医密码 Guyimima.com © 2019-2024 粤ICP备1812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