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参

摘要:《本草经解》,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少阴心经,少阴肾经,夏枯草,补肾气,明目,泻火,甘草,柴胡,知母,生地,升麻,连翘,薄荷,补肾,心经,寒热,气味,产后,贝母,中医,医学,全文,在线阅读,电子书 。

气微寒.味苦.无毒.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蒸晒)

元参气微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气味俱降.阴也.腹中者心肾相交之区也.心为君火.心不下交于肾.则火积于上.而热聚肾为寒水.肾不上交于心.则水积于下而寒聚矣.元参气寒益肾.味苦清心.心火下而肾水上.升者升而降者降.寒热积聚自散矣.女子以血为主.产乳余疾.产后诸症以产血伤也.心 ……

[阅读全文]

转自:古医密码

原文地址:https://www.guyimima.com/Contents/MuLu/ShuJiNeiRong/bencaojingjie-7-28-0-0

1 2 3 4 5
请选择评分
赞助商链接
 相关阅读
  • 元参

    气微寒.味苦.无毒.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蒸晒) 元参气微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气味俱降.阴也.腹中者 …… [全文]

    《本草经解》

  •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脏图(图缺)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状如石.而附着于脊之十四椎.当胃下两旁.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 .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 …… [全文]

    《针灸聚英》

  •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阳肾之经,起于小趾之下,斜趣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 上内,出 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 [全文]

    《圣济总录》

  • 气味

    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苦先走心,谷味辛先走肺,谷味甘先走脾,谷味酸先走肝,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 …… [全文]

    《顾松园医镜》

  • 寒热

    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非素所有,故曰非常。)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阴虚者阳必凑之。阳邪实于阴分,故热而烦满。)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无所因而寒者,寒生 …… [全文]

    《医经原旨》

  • 寒热

    范(二八) 往来寒热,经月不解,舌赤胁痛,微咳,脉来虚大,病在血分。 小生地(一钱五分) 归身(八分) 柴胡(七分) 地骨皮(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青蒿(一钱) 桑叶(一钱) 因有盗汗,加姜 …… [全文]

    《友渔斋医话》

  • 寒热

    汪石山治汪世昌,形肥色紫,年逾三十。秋间病恶寒发热,头痛自汗,恶心,咯痰恶食。医以疟治。诊之,脉浮濡而缓,右寸略弦,曰∶非疟也,此必过劳伤酒所致。饮以清暑益气汤,四五服而愈。 易思兰治一春元下第归, …… [全文]

    《续名医类案》

  • 寒热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 …… [全文]

    《周慎斋遗书》

  • 寒热

    凡患寒热者,由风邪外客于腠理,痰饮内渍于脏腑,致血气不足,阴阳更胜而所作也。阳胜则发热,阴胜则发寒,阴阳交争,邪正相干,则寒热往来,时发时止。然此症与疟相似而发寒不致战栗,发热不致闷乱为异耳。 □ …… [全文]

    《审视瑶函》

  • 寒热

    (师尼寡妇附) 〔大〕经曰∶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皆由劳伤气血,阴阳不调,寒热如疟也。当分气血虚实而治之。 〔薛〕前症若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则阴气上入于阳中,用补中益气汤。若尺部脉 …… [全文]

    《证治准绳·女科》

赞助商链接
目录
最近浏览
暂无记录

古医密码 Guyimima.com © 2019-2024 粤ICP备1812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