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摘要:《传染病》,临床表现,便秘,发热,呕吐,四肢,头痛,恶心,消化,烦躁,中枢,腹泻,腹部,疼痛,基础,白及,神经,头颈,感染,嗜睡,瘫痪,震颤,中医,医学,全文,在线阅读,电子书 。
潜伏期3~35日,一般为7~14日。按症状轻重及有无瘫痪可分为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瘫痪型的病程大致分为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无症状型)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产生病毒血症,不浸入中枢神经系统,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体内可查到特异性中和抗体。
(轻型)约占4~8%,病毒侵袭全身非神经组织。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可出现①上呼吸道炎症状,如不同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咽充血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扁桃体肿大等;②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等;③流感样症状,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状持续1~3日,自行恢复。
/L,最初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占多数,数日后,则见淋巴细胞占多数,蛋白及糖正常或稍增,以后细胞数减少而蛋白恢复较慢。
脊髓灰质炎病人的三角架体位
约占感染者的1~2%,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基础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及脑神经的病变,导致肌肉瘫痪,本型分为以下五期
1.前驱期 本期症状与顿挫型相似,多数有低热或中度发热,伴有咽痛、咳喇等上呼吸道症状,或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经1~2日发热,再经4--7日无热期后进入瘫痪前期。
2.瘫痪前期 本期特征与无瘫痪型相似,体温再度上升或持续下降,并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此期脑脊液多有必变。
3.瘫痪期 一般在第二次发热1~2日后或在高热和肌痛处于高峰时发生瘫痪,但在热退后瘫痪不再进展,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四型:
(1)脊髓型 瘫痪多为下运动元性,多表现为弛缓性瘫痪,其特点①发生于一肢或数肢,以下肢为多见。②近端大肌群如三角肌,胫骨前肌瘫痪较远端小肌群出现早而重。③瘫痪肌群分布不均匀、不对称,同侧上下肢均瘫者少见。④不伴有感觉障碍。⑤发生上行性瘫痪者,即由下肢向上蔓延腹、背、颈部而达延髓者,则预后严重。⑥瘫痪出现后,腱反射随之减弱或消失。
肢体瘫痪的轻重可按肌肉活动程度分为6级:O级(全麻痹),刺激肌肉时,毫无收缩现象;1级(近全麻痹),刺激肌肉时,肌腱或肌体略见收缩或触之有收缩感,但不引起动作;2级(重度麻痹),肢体不能向上抬举,只能在平面上移动。3级(中度麻痹),可自动向上抬举,但不能承受任何压力;4级(轻度麻痹),可自动向上抬举,亦能承受一定压力,但不能对抗阻力;5级,肌力正常。
当脊髓的颈膨大受累时,可出现颈肌、肩部肌肉、上肢及膈肌瘫痪。当脊髓的胸段受累时,可出现颈部肌肉、肋间肌、上腹部肌肉及脊椎肌肉瘫痪。两种情况皆可出现呼吸困难。当脊髓的腰膨大受累时,可出现下肢、下腹部及下 ……
转自:古医密码
原文地址:https://www.guyimima.com/Contents/MuLu/ShuJiNeiRong/chuanranbing-4-2-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