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

摘要:《古今医鉴》,小建中汤,桂枝汤,麻黄汤,建中汤,石膏,伤风,自汗,伤寒,阴阳,知母,大黄,麻黄,桂枝,发热,腹痛,身热,脉浮,胃气,寒热,尺泽,脊强,中医,医学,全文,在线阅读,电子书 。

伤寒以浮、大、动、数、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其弦、紧,浮、滑、沉、涩六者,为残贼脉,能为诸经作病。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土缓,为四季之正脉;浮、沉、迟数为客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呼出心、肺为阳,吸入肝,肾为阴。一呼一吸为一息。寸口为阳,尺泽为阴,中为关界。阳主气,阴主血。血为荣,气为卫。寒伤荣,风伤卫。所谓伤寒之病,从浅入深,先以皮肤肌肉,次入肠胃筋骨。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俱在浮、中、沉三脉有力无力中分。有力者为实、为阳、为热;无力者为虚、为阴,为寒。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而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杂病以弦为阳,伤寒以弦为阴,杂病以缓为弱,伤寒以缓为和。伤寒以大为病进,以缓为邪退。缓为胃脉,有胃气曰生,无胃气曰死。伤寒病中,脉贵有神。脉中有力,即为有神。神者,气血之先也。两手无脉曰双伏,一手无脉曰单伏。寸口阳脉中,或见沉细者,但无力者,为阳中伏阴。尺部阴脉中,或见沉数者,为阴中伏阳。寸口数大有力为重阳,尺部沉细无力为重阴。寸口细微如丝为脱阳,尺部微而无力为脱阴。寸脉浮而有力,主寒邪、表实,宜汗;浮而无力,主风邪、表虚,宜实;尺脉沉而有力,主阳邪在里为实,宜下;无力,主阴邪在里为虚,宜温,寸脉弱而无力,切忌汗下。初按来疾去徐,名曰内虚外实;去疾来徐,名曰内实外虚。尺寸俱同名曰缓。缓者,和而生也。汗下后脉静者生,躁乱身热者死。乃邪气胜也。如寒邪直中阴经,温之而脉来断续为歇止,正气脱而不复生也。纯弦之脉名曰负,负者死。按之如解索者,名曰阴阳离,离者死。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今将浮、中、沉三脉下,注证治之法,使因脉以知证,缘证以明治;以此达彼,由粗入精,亦可以为后学之窥鉴矣。

浮脉∶初排指于皮肤之上,轻手按之便得,曰浮。此为寒邪初入足太阳经,病在表之标,可发而去之。

虽然,其治法则有二焉,寒伤荣则无汗恶寒,风伤卫则自汗恶风。一通一塞;不可同也。

浮紧有力则无汗,恶寒,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此为伤寒之表,宜发汗。冬时用麻黄汤,余三时用羌活冲和汤。有渴加石膏、知母。

浮缓无力则有汗,恶风,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此为伤风在表,宜和卫。冬时用桂枝汤,余三时用加减冲和汤。腹痛,小建中汤。痛甚,桂枝加大黄汤。

中脉∶按至皮肤之下,肌肉之间,略重按之乃得。谓之半表半里。然亦有二焉,盖阳明、少阳二经,不从标本从乎中也。长而有力,即微洪脉也,此为阳明在经,其证微有头痛,眼眶痛;鼻干不得眠,发热无汗,用葛根解肌汤。若渴而有汗不解,或经汗过,渴不解者,白虎加人参汤。无渴不可服。此药为大忌。

弦而数,此为少阳经脉,其证胸胁痛而耳聋,寒热,呕而口苦,用小柴胡汤。或两经合病,则脉弦而长,此汤加葛根、芍药。缘胆无出入,有三禁,止宜和解表里耳。

沉脉∶重手按之,至肌肉之下,筋骨之间乃得,此为沉脉。然亦有二,阴阳寒热,俱在沉脉中分。若沉而有力,为阳、为热;沉而无力,为阴,为寒;沉数有力,则为阳明之本,表证罢而热入于里。恶寒头痛悉除,及觉怕热,欲揭衣被,扬手掷足,谵语狂妄,躁渴,或潮热自汗,五、六日不大便,轻则大柴胡汤下之,重则六一顺气汤选用。

沉迟无力为寒。初病起,外证无头痛;无身热,便就怕寒,四肢厥冷,或腹痛吐泻。或口吐白沫,或流冷涎,或战栗面如刀刮,引衣蜷卧,不渴,或手足指甲青,此为阴经自中其寒,非从阳经传来,急温之,轻则理中汤,重则姜附汤、四逆汤之类。故经云∶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也。

夫伤寒者,冬时天气严寒,水冰地冻,而成杀厉之气。体虚之人,触犯之者,中而即病,名曰正伤寒。不即病者,乃寒邪藏于肌肤之间,伏于荣卫之内,至春因温暖之气而发者,名曰温病。至夏因暑热之气而作者,名曰热病。热重于温病也。虽曰伤寒,实为热病,热病乃汗病也。非时行之气,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故一岁之中,长幼病皆相似也。是时行不正之气,非暴厉之气。暴病者,疫病也。疫病者,乃春分至秋分前,天有暴寒,皆为时行之寒疫也。又有四时之正气者,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凛冽。然正气亦能为病。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疟痢;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总曰伤寒。病自外入,或入于阳,或入于阴,皆无定体。非但始太阳,终厥阴论也。或有自太阳始,日传一经,六日传至厥阴,邪气衰而不传自愈者;亦有不能再传者;或有间经而传者;或有传之二三经而止者,或有始终只在一经者;或有越经而传者;或有初入太阳,不作郁热,便入少阴而成真阴证者;或有直中阴经而成寒证者;有变证者;有脉变者;有取证不取脉者;有取脉不取证者;又有二阳,三阳同受而为合病者;或太阳、阳明先后受而为并病者;有日传二经而为两感者。盖病有标本,治有逆从。若夫常病用常法,理固易知。设有感冒非时暴寒,而误作正伤寒者,有劳力感寒,而误作真伤寒者,有直中阴经真寒证,而误作传经之热证者,有温热病而误作正伤寒治者,有暑证而误作寒证者,有如狂而误作发狂者,有血证发黄而误作湿热发黄者,有蚊迹而误作发斑者,有动阴血而认作鼻衄者,有谵语而认作狂言者,有独语而认作郑声者,有女劳复而认作阴阳易者,有短气而认作发喘者,有痞满而误作结胸者,有心下硬痛,下利纯清水,而俗名为漏底,而治之以燥热药者,有哕而误作干呕者,有并病而误作合病者,有正阳明腑病而误作阳明经病者,有太阳无脉而便认作死证者,有里恶寒而误作表恶寒者,有表热而误作里热者,有阴极发躁而误作阳证者,有少阴病发热而误作太阳证者,有标本全不晓者。此几件终世不相认者,比比皆然。胸中若不明脉识证,论方得法,但一概妄治,则杀人不用刀耳。且如麻黄、桂枝二汤,仲景立治冬时正伤寒之方,今人通治非时暴寒温暑之证,则误之甚矣。

又将传经之阴证,作直中阴经之阴证,误人多矣。若夫寒邪自三阳传次三阴之阴证,外虽厥逆,内有热邪耳。若不发热,四肢厥冷而恶寒者,此则直中阴经之寒证也。盖先起三阳气分,传次三阴血分,则热入深矣。热入既深,表虽厥冷,而内真热邪也。经云∶亢则害,承乃制。热极反兼寒化也。若先热后厥逆者,传经之阴证也。经云∶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是也。故宜四逆散、大承气汤,看微、甚而治之。如其初病便厥,但寒无热,此则直中阴经之寒证也。轻则理中汤,重则四逆汤辈以温之。经云∶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尚何疑哉。有病一经,已用热药,而又用寒药。如少阴证用白虎汤、四逆散寒药者;少阴证用四逆汤、真武汤热药者。是知寒药治少阴,乃传经热证也;是知热药治少阴,乃直中阴经之寒证也。辨名定体,验证用药,则治伤寒之法判然明矣。

伤寒汗、下、温之法,最不可轻。据脉以验证,问证而对脉。太阳者,阳证之表也;阳明者,阳证之里也,少阳者,二阳三阴之间;太阴、少阴、厥阴,又居于里,总而谓之阴证也。发于阳,则太阳为之首;发于阴,则少阴为之先。太阳恶寒而少阴亦恶寒,太阳之脉多浮,少阴之脉沉细,与其他证状亦自异也。发热恶寒,身体疼痛;或自汗,或无汗,是为表证,可汗 ……

[阅读全文]

转自:古医密码

原文地址:https://www.guyimima.com/Contents/MuLu/ShuJiNeiRong/gujinyijian-10-1-0-0

1 2 3 4 5
请选择评分
赞助商链接
 相关阅读
  • 阴阳为纲,辨证论治

    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寿全,字钦安,四川邛州固驿镇(今成都市邛崃固驿镇)人,生于道光四年(1824),卒于清宣统三年(1911),享年 87 岁。学医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止唐先生(刘氏著有《十三经恒解》及有 …… [全文]

    郑寿全

  • 冲脉为病

    越人难经曰∶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 灵枢经曰∶气逆上,刺膺中陷下者,与下胸动脉。腹痛,刺脐左右动脉,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按之立已。 李东垣曰∶秋冬之月,胃脉四道为冲脉所逆,胁下少阳脉二道而反 …… [全文]

    《奇经八脉考》

  • 为医须明十弊论

    治病如救焚,须器械整齐,同心合力,处置有方,自然手到成功,存乎其人耳。其不能者,盖有大弊十端,列举于后。一曰不辨。阴阳气血,表里虚实寒热,此十字是医家纲领;风寒暑湿燥火之外感,劳倦饮食七情之内伤,必须 …… [全文]

    《友渔斋医话》

  • 二跷为病

    秦越人难经曰∶阴络者,阴跷之络;阴络者,阳跷之络。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王叔和脉经曰∶阴跷脉急,当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阳跷脉急,当从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缓。 又曰 …… [全文]

    《奇经八脉考》

  • 伤寒

    脉 伤寒以浮、大、动、数、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其弦、紧,浮、滑、沉、涩六者,为残贼脉,能为诸经作病。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土缓,为四季之正脉;浮、沉、迟数为客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呼 …… [全文]

    《古今医鉴》

  • 十一、气口独为五脏主

    (素问五脏别论)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气口之义,其名有三∶手太阴肺经脉也,肺主诸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脉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虽三而 …… [全文]

    《类经》

  • 为医总论

    道之浑沦,莫知其源,道之既判,变化无穷,莫知其端。推其变化之间,凝而为质,五行名之,化而为气,五运统之,钟而为人,五脏应之,自此而后,物之可名,数之可推,理之可穷,而道之迹乃可得而言之也,大而天地,小 …… [全文]

    《史载之方》

  • 二维为病

    越人曰∶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之会,阴维起于诸阴之交。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又曰∶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 …… [全文]

    《奇经八脉考》

  • 为运为气五六说

    自阴阳二气交易鼓舞.以化生五行为万物.而三才之成全奠其中.然所谓阴阳交易鼓舞者.二而已矣.二而有无息之用.万而仰致一之道.以譬明之.五行为铜.二气为炭.此生生之本.由于交易鼓舞之妙.从无而有.从有而生 …… [全文]

    《内经博议》

  • 弦脉反为吉象说

    旧皆以弦为百病之忌脉,今伏思之,亦有以弦为吉者。此必其始,脉来指下累累,断而不续,得药后脾、脾气续,而脉形通连也;其始寸不下关,或尺不上寸,或两头有脉,关中不至,其后三焦气通,而脉形挺长也;其始 浮泛 …… [全文]

    《读医随笔》

赞助商链接
目录

《古今医鉴》

《古今医鉴》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简介
综合
作者:龚信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详细内容
最近浏览
暂无记录

古医密码 Guyimima.com © 2019-2024 粤ICP备1812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