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为纲,辨证论治

摘要:郑寿全,医理真传,郑寿全,自序,伤寒,阴阳,辨证,八卦,人体,七情,坤元,精神,素问,基础,精气,精髓,阳气,通天,至阴,三焦,调和,阴虚,中医,医学,全文,在线阅读,电子书 。

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寿全,字钦安,四川邛州固驿镇(今成都市邛崃固驿镇)人,生于道光四年(1824),卒于清宣统三年(1911),享年 87 岁。学医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止唐先生(刘氏著有《十三经恒解》及有关子、史、诗文集等书数十种),教其熟读深思《内经》、《周易》、《伤寒》诸书。郑氏穷二十馀年之精力,探索三书的精髓,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法垂方之义。故其学术思想之基础,上溯《周易》、《内经》,中得《伤寒》心法,下览历代医家著述而兼采其长,故医理医术造诣,俱臻上乘。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兹就其对仲景学术的发挥作初步探讨。

《医理真传》自序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医法圆通》自序亦说:“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虚实,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从这两篇自序可以看出郑氏抓住仲景以阴阳为总纲的核心思想,贯穿在全书之中而大加发挥。他以《周易》丰富的辩证法和天地整体运动为指导,用八卦原理阐发人体生理病理的阴阳法则,堪称精妙之至。其中坎卦解、离卦解、辨认一切阳虚症法与一切阴虚症法,尤属切要。他说:“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离为火,属阳,气也,而真阴寄焉。中二爻,即地也。地二生火,在人为心,一点真阴,藏于二阳之中,……人身之主也”。从此论点出发,则心肾为人身立命之本,人身赖以生存的元阴元阳,彼此互为其根,相互依存转化,体现出分之则二,合之则一的对立统一观。他说:“坎中真阳,肇自乾元,一也;离中真阴,肇自坤元,二也。一而二,二而一,彼此互为其根”。这也是对《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的阐发。以此立论,联系人体病理则认为“此阴阳二气原是均平,自然百病不生”。如果不能使之均平,故有盛衰之别,水盛则火衰,火旺则水弱,此阴症、阳症所由来也。并强调“要知阴阳调和之人,六邪不侵,七情不损”、“发病损伤即有不同,总以阴阳两字为主”。在辨证论治中,也始终突出阴阳这个总纲,阴盛者阳必衰,阳盛者阴必弱,不易之理也。他总结的辨认一切阳虚症法与一切阴虚症法,是临床数十年之经验所形成,也是对仲景学术的丰富与充实。在辨认阳虚症时说:“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浅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在辨认阴虚症时说:“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益阴以破阳”。这两节阳虚、阴虚辨证纲要,在《医理真传》卷二、卷三中,并列举 31 条阳虚病症、29 条阴虚病症,采取问答形式,详加论证,反复推明,最切实用。又在《医法圆通》卷一、卷二中,对心病不安、肺病咳嗽等 51 种病症,逐证逐条分辨,充分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以阴阳为纲,并联系实际的具体运用方法。然而郑氏在阴阳两纲中,特别着重阳气,认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故论治时即强调“治之但扶真阳,内外两邪皆能灭,是不治邪而实治邪也”。在论气血二者,气占主导地位,指出“人体合而观之,一阴一阳而已,更以阴阳凝聚而观之,一团元气而已”。他特别强调坎中一点真阳的作用,为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其说:“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真气命根也,火种也,藏于肾中”。故其治病立法,首重扶阳,临症时必首先考虑元气盈虚损伤情况,以扶阳救逆,抑制阴邪,他善用大辛大热的姜、桂、附之类来治疗阳虚虚损之证,而且屡用大剂量治愈许多群医束手的大症、重症,被人们尊称为“郑火神”。可以说,他把伤寒三阴病理法方药发挥得登峰造极,大量运用理中、四逆辈治疗诸种杂病,如血证、心痛、头痛、咳嗽、脐痛、中风、发斑、胃痛、痿躄、谵语,以及耳、目、喉、舌、齿、鼻等百馀种病证,均能见微知著,活法圆通,技巧独超,疗效卓然。他认为“四逆汤力能扶先天之真阳”,并非专为少阴立法,而上、中、下三部之法俱备。复谓:“此方功用颇多,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余用此方救好多人,人咸目余为姜附先生”。大大扩展了仲景三阴症四逆辈的治疗范围。笔者遵郑氏重阳气之旨,曾治一心病不安之患者李某,男性,年已 60,面容苍白无神,声音细小,两脚浮肿,特别怕冷,虽暑热炎天,两足亦冰凉,口干口苦,咽喉干燥,口中无津液,但不思饮水,脉浮数,西医诊断为“心房颤动”,脉搏一分钟达 120 次,动则气喘,心慌不安,舌质淡红,苔白滑。乃师法郑氏用补坎益离丹治之,连服五剂,服后自觉咽喉干燥减轻,口中微有津液,无其它不良反应。其后附片用量逐渐增加至每剂 200 克,连续服 20 剂,自觉精神好转,两脚浮肿消,不复畏寒,口中津液多,已不口干口苦,脉搏稳定在一分钟 95-100 次左右,继服用原方加补肾药物,如蛤蚧、砂仁、益智仁、补骨脂、仙茅、黄芪、人参等,又续服 20 剂,脉搏每分钟 85-90 次,其它症状消失而告愈。此方重用附子以补真阳,桂枝以通心阳,真火旺,则君火自旺;又肾为水脏,真火上升,真水亦随之上升以交于心,水既上升,又必下降;复取蛤粉之咸以补肾阴,肾得补而阳有所附,自然合一矣。况又加姜、草调中,最能交通上下,故曰中也者,调和上下之枢机也。此方药品虽少,而三气同调,心肾相交,水火互济,故治之而愈。郑氏说:“余意心血不足与心阳不足,皆宜专在下求之,何也?水火互为其根,其实皆在坎也。真火旺则君火自旺,心阳不足自可愈,真气升则真水亦升,心血不足亦能疗”。由此可见,郑氏之重阳气实际是重少阴肾中之阳也。

郑氏说:“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的真机”。从气化方面对伤寒进行阐述,对六经各作证解、附解,证解是六经大旨,附解是补六经未发之大意,颇有精卓之见。他说:“今人只知冬月为伤寒,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皆有伤寒,只要见得是太阳经证的面目,即是伤寒也”。他认为六经各有标、本、中三气,客邪入于其中,有从中化为病,有不从中而从标化为病,有本气为病。邪入一经,初见在标,转瞬即在中。如果不细心辨证,便不了解邪之出入变化。所以六经受病均可依据其标、本、中气的变化进行分析。三阳之病是阳盛阴亏,故救阴为先;三阴之病是阴盛阳必衰,以温补为要。但阳中有阴症,阴中有阳症,则须弄清三阴三阳互为表里的气机。并按照辨阳虚症、阴虚症法所举似实而虚,似真而假的诸种实况而施治,始能无误。他同时指出“真阳之气机发动必先行于太阳经,而后行于诸经”。这样就特别强调了真阳气机在六经中的重要性,因而标、本、中气从化立论,都离不开此真阳之气。同时他还认为邪气入于六经与正气相搏,在一定的条件下“阳极化阴,阴极化阳”互相转化,导致了六经病的寒热虚实变化。明确地提出《伤寒论》一书,“通体就在这邪正两字,正气乃六经之本气,六经只受得先天之真气,受不得外来之邪气,邪气即客气也。客气者何?风、寒、暑、湿、燥、火是也。正气旺者,客气不得而干之,正气弱者,客气即得而入之”。他还认为风寒之邪不仅由于太阳经自表及里地传变,而且三阴三阳俱可由于客邪而致病的见解:“仲景首以寒客立论,先提出六经本气,后指出寒邪之客气,或在三阳,或在三阴,……实因人体五脏之偏盛所致”。他认为“仲景虽未将六客逐位立论,举伤寒一端而六客俱在也”。惟一日太阳,二日阳明挨次传经之说,则不可尽拘。郑氏提出“伤寒有传经不传腑,传腑不 ……

[阅读全文]

转自:古医密码

原文地址:https://www.guyimima.com/Contents/MuLu/ShuJiNeiRong/zhengshouquan-2-0-0-0

1 2 3 4 5
请选择评分
赞助商链接
 相关阅读
  • 阴阳为纲,辨证论治

    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寿全,字钦安,四川邛州固驿镇(今成都市邛崃固驿镇)人,生于道光四年(1824),卒于清宣统三年(1911),享年 87 岁。学医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止唐先生(刘氏著有《十三经恒解》及有 …… [全文]

    郑寿全

  • 中医“火神”派之溯源

    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寿全,字钦安,四川邛州固驿镇(今邛崃固驿镇)人。生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卒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享年87岁。郑钦安学医于一代通儒兼医刘止唐先生(刘氏着有《十三经恒解》及 …… [全文]

  • 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流变

    □ 贺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周易》是中国文化在轴心期的一部光辉杰作,它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所呈现的自然哲学、人文哲学等思想,所开创的象数思维模式与内涵等 …… [全文]

  • 《医理真传》

    综合性医书。四卷。清·郑寿全撰于1869年。作者探《内经》“善诊者察色脉先别阴阳……”之旨,认为在诊病中“识阴阳”是最关重要和最难的课题。全书从阴阳化生平衡、制约等辨证关系来阐述医理,探求病因,并 …… [全文]

    《中医词典》x~y

  • 《医理真传》

    综合性医书。四卷。清·郑寿全撰于1869年。作者探《内经》“善诊者察色脉先别阴阳……”之旨,认为在诊病中“识阴阳”是最关重要和最难的课题。全书从阴阳化生平衡、制约等辨证关系来阐述医理,探求病因,并 …… [全文]

    《中医词典》z~其他

  • 伤寒

    许叔微云∶有病伤寒,身热头疼。余视之曰∶邪在表,此表实症也,当汗之以麻黄汤。或问曰∶伤寒大抵因虚,故邪得以入之。邪在表,何以云表实也?予曰∶古人称邪之所凑,其气则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盖邪之入人也, …… [全文]

    《续名医类案》

  • 伤寒

    论 《内经》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者,则不免于死矣。盖伤寒之证,非若杂病之易知也。惟汉张仲景深达是理,而为立法之祖,着《伤寒论》一书,载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有三方,以为 …… [全文]

    《医学正传》

  • 从《周易》探“天癸”

    “天癸”一词,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在中医理论中是个颇令人费解的概念。后世注家有指精血者,有指真水者,有指真阴者,众说不一。然而不明确“天癸”的含义,则无法深入阐明人体生长、衰老的机理。由于中医理 …… [全文]

  • 周易

    《易经·系辞下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又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天地以生育万物为德。因天地间无处无圆运动的大气的中气,即无处无 …… [全文]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伤寒

    第二期中医所谓阳明、少阳各证,治法,此是汗不得法,邪已渐渐入里,内脏已渐干燥,一切发汗之药,不能再用。此时治法之有效者,首推大黄、芒硝,其次则柴胡、前胡、黄芩、竹叶、石膏、青皮、厚朴、枳实,再次则瓜蒌 …… [全文]

    《止园医话》

赞助商链接
目录

郑寿全

简介
郑寿全,字钦安,四川邛州(今四川邛崃)人。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卒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 87 岁。早年学医于夙儒兼名医双流刘止唐先生,从受《周易》、《内经》及《伤寒论》诸书,均熟读而深思之,奠定医学理论基础.继复博览医书七十馀种,加以融会而贯通之。行年二十有四,即悬壶于成都,因其医理、医术造诣俱臻上乘,医德亦冠绝侪辈,踵门而求治者常络绎不绝,声望日隆。清同治八年(1869)刊行《医理 ……
详细内容
最近浏览
暂无记录

古医密码 Guyimima.com © 2019-2024 粤ICP备1812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