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胸胁满第十一
方解石 兰草 杜若 莎草 竹叶 浓朴 枳实 干姜 前胡 玄参 紫菀 枸杞 桔梗荛花 茯苓 芫花 旋复花 射干 乌头 半夏 恒山 人参 菊花 细辛 柴胡 …… [全文]
《千金翼方》
旋复花
;消痰,下气,软坚,行水。治胸中痰结,胁下胀满,咳喘,呃逆,唾如胶漆,心下痞鞕,噫气不除,大腹水肿。 ①《本经》:"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② …… [全文]
半夏
(毒草)主散肠胃湿痰 半夏(专入脾胃胆。兼入心)。书言辛温有毒。体滑性燥。能走能散。能燥能润。和胃健脾。补肝润肾数语。业已道其主治大要矣。第不详悉注明。犹未有解。盖半夏味辛。辛则液化而便利。故云能润 …… [全文]
《本草求真》
半夏
(半夏_图缺) 味辛,平,生微寒、熟温,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腹鸣,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有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 …… [全文]
《证类本草》
半夏
燥湿痰,润肾燥,宣通阴阳 辛温有毒,体滑性燥,能走能散,能燥能润。和胃健脾(去湿),补肝(辛散)润肾,除湿化痰,发表开郁,下逆气,止烦呕,发音声,利水道(燥去湿,故利水;辛通气,能化液,故润燥。 …… [全文]
《本草备要》
半夏
燥湿痰、宣通阴阳. 辛温.体滑性燥.能走能散.和胃健脾.除湿化痰.发表开郁.下逆气.止烦呕.发声音. 救暴卒.(凡遇五绝之病、用半夏末吹入鼻中、即活、盖取其能作嚏也、五绝、谓缢死、溺死、压死、魇死 …… [全文]
《本草从新》
射干
【药用】本品为鸢尾科植物射干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肺、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喉,消痰涎。 【临床应用】1.用于感受风热,或痰热壅盛所致的咽喉肿痛等症。 射干为治咽喉肿痛常用 …… [全文]
《中药学》
细辛
;祛风,散寒,行水,开窍。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①《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 ②《别录》:"温中 …… [全文]
竹叶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治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亦,口糜舌疮。 ①《别录》:"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 ②《药性论》:"主吐血热毒风,止消渴。&qu …… [全文]
干姜
【本经】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 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燥湿温中,行郁降浊,补益火土, …… [全文]
《长沙药解》
目录
- 唐·孙思邈
- 序
- 校正千金翼方后序
- 卷第一·药录纂要
- 采药时节第一
- 药名第二
- 药出州土第三
- 用药处方第四
- 治风第一
- 湿痹腰脊第二
- 挛急曳第三
- 身瘙痒第四
- 惊痫第五
- 鬼魅第六
- 蛊毒第七
- 痰实第八
- 固冷、积聚、腹痛、肠坚第九
- 腹痛胀满呕吐第十
- 胸胁满第十一
- 补五脏第十二
- 益气第十三
- 长阴阳益精气第十四
- 补骨髓第十五
- 长肌肉第十六
- 坚筋骨第十七
- 阴下湿痒第十八
- 消渴第十九
- 消食第二十
- 淋闭第二十一
- 利小便第二十二
- 止小便利第二十三
- 明目第二十四
- 止泪第二十五
- 目赤痛第二十六
- 益肝胆第二十七
- 补养心气第二十八
- 补养肾气第二十九
- 补脾第三十
- 咳逆上气第三十一
- 下气第三十二
- 霍乱转筋第三十三
- 肠痔第三十四
- 鼠漏并痔第三十五
- 三虫第三十六
- 下部第三十七
- 崩中下血第三十八
- 女人血闭第三十九
- 女人寒热疝瘕漏下第四十
- 产难胞衣不出第四十一
- 女人阴冷肿痛第四十二
- 阴蚀疮第四十三
- 伤寒温疫第四十四
- 健忘第四十五
- 通九窍第四十六
- 下部痢第四十七
- 虚损泻精第四十八
- 唾粘如胶并唾血第四十九
- 吐血第五十
- 下血第五十一
- 衄血第五十二
- 尿血第五十三
- 耳聋第五十四
- 止汗第五十五
- 出汗第五十六
- 坚齿第五十七
- 痈肿第五十八
- 恶疮第五十九
- 热极喘口舌焦干第六十
- 利血脉第六十一
- 失魂魄第六十二
- 悦人面第六十三
- 口疮第六十四
- 脚弱疼冷第六十五
- 治风第一
- 采药时节第一
- 卷第二·本草上
- 卷第三·本草中
- 卷第四·本草下
- 虫鱼部
- 论曰
- 果部
- 菜部
- 米谷部
- 有名未用
- 青玉
- 白玉髓
- 玉英
- 璧玉
- 合玉石
- 紫石华
- 白石华
- 黑石华
- 黄石华
- 厉石华
- 石肺
- 石肝
- 石脾
- 石肾
- 封石
- 陵石
- 碧石青
- 逐石
- 白肌石
- 龙石膏
- 五羽石
- 石流青
- 石流赤
- 石
- 紫加石
- 终石
- 玉伯
- 文石
- 曼诣石
- 山磁石
- 石濡
- 石芸
- 石剧
- 路石
- 旷石
- 败石
- 越砥石
- 金茎
- 夏台
- 柒紫
- 鬼目
- 鬼盖
- 马颠
- 马唐
- 马逢
- 牛舌实
- 羊乳
- 羊实
- 犀洛
- 鹿良
- 菟枣
- 雀梅
- 雀翘
- 鸡涅
- 相乌
- 鼠耳
- 蛇舌
- 龙常草
- 离楼草
- 神护草
- 黄护草
- 吴唐草
- 天雄草
- 雀医草
- 木甘草
- 益决草
- 九熟草
- 兑草
- 酸草
- 异草
- 灌草叶
- 茈草
- 莘草
- 勒草
- 英草华
- 吴葵叶
- 封华
- 北荇草
- 华
- 排华
- 节华
- 徐李
- 新雉木
- 合新木
- 俳蒲木
- 遂阳木
- 学木核
- 木核
- 核
- 荻皮
- 桑茎实
- 蒲阴实
- 可聚实
- 让实
- 蕙实
- 根茎中汤(一作涕)
- 青雌
- 白背
- 白女肠
- 白扇根
- 白给
- 白并
- 白辛
- 白昌
- 赤举
- 兑蔓草
- 赤涅
- 黄秫
- 徐黄
- 黄白支
- 紫蓝
- 紫给
- 天蓼
- 地朕
- 地芩
- 地筋
- 地耳
- 土齿
- 燕齿
- 酸恶
- 酸赭
- 巴棘
- 巴朱
- 蜀格
- 苗根
- 参果根
- 黄辩
- 良达
- 对庐
- 粪蓝
- 委蛇
- 麻伯
- 玉明
- 类鼻
- 师系
- 逐折
- 并苦
- 领灰
- 父陛根
- 索十
- 荆茎
- 鬼丽
- 竹付
- 秘恶
- 唐夷
- 知杖
- 尘松
- 河煎
- 区余
- 三叶
- 五母麻
- 疥拍腹
- 常更之生
- 敕赦人者
- 丁公寄
- 城里赤柱
- 城东腐木
- 芥
- 载
- 庆
- 雄黄虫
- 天社虫
- 桑蠹虫
- 石蠹虫
- 行夜
- 蜗篱
- 麋鱼
- 丹戬
- 扁前
- 类
- 蜚厉
- 梗鸡
- 益符
- 地防
- 黄虫
- 青玉
- 唐本退
- 卷第五·妇人一
- 卷第六·妇人二
- 卷第七·妇人三
- 卷第八·妇人四
- 卷第九·伤寒上
- 卷第十·伤寒下
- 卷第十一·小儿
- 卷第十二·养性
- 卷第十三·辟谷
- 卷第十四·退居
- 卷第十五·补益
- 卷第十六·中风上
- 卷第十七·中风下
- 卷第十八·杂病上
- 卷第十九·杂病中
- 卷第二十·杂病下
- 卷第二十一·万病
- 卷第二十二·飞炼
- 卷第二十三·疮痈上
- 卷第二十四·疮痈下
- 卷第二十五·色脉
-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 卷第二十七·针灸中
- 卷第二十八·针灸下
- 卷第二十九·禁经上
- 卷第三十·禁经下
最近浏览
